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魯迅與死亡-陳丹青

0
分享至



大家好!

  去年在北京魯迅紀念館講了一回大先生。要說的話,都說窮了。今天是海嬰先生的公子周令飛拉我再講一回,不敢推卻。既是大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我就想一個題目,叫做“魯迅與死亡”。

  這是個黑暗的話題。我們紀念海嬰的父親、令飛的祖父,可以取這樣黑暗的話題么?我想來想去,在中國,沒有人像他那樣公布內心的黑暗,而且最擅于書寫一團漆黑的死亡。所以下面說出的意思假如不得體,還請大家,尤其請海嬰先生父子,多多包涵。

  我常想,周家父子真是難做人、做人難:除了血緣,魯迅幾乎不是你們的家人,他的聲譽,還有一代一代像我這樣的外人,永遠拿“魯迅”這個名字打攪你們全家。我這里忽然想到海嬰先生書中提到的一件舊事,說是當年國難當頭,有人責難周作人先生為什么不肯離開北京,他說,我要撫養一家人,并指著老太太說:“這是魯迅的母親呀!”聽那說法,好像老太太不是他的母親。

  這是令人反感的。可我讀了,卻發笑,而且認真想了想:我倒是愿意揣想海嬰的叔叔并沒惡意:當人家以“國事”威脅周家的家事,周作人也可用“家事”——即“魯迅的母親”——與國事相周旋。早在1937年,他就知道他哥哥多么重要,重要得已經在中國成為一個大符號,而撫養這符號的母親,的確可以是他辯稱留京的理由之一。

  昨天有幸與海嬰父子交談,又聽了令飛的講演,這才清楚周家后人幾十年來的難處——魯迅的骨血,親子孫,如今對魯迅的后事沒有一點過問的權力,魯迅真的不再是周家人,一談魯迅,等于談國事,海嬰的父親,令飛的祖父,早就被霸占,被百分之百地“國有化”了。

  扯遠了。請海嬰父子原諒。現在我來說我的話題:“魯迅與死亡”——死亡不是家事,不是國事,是我們都要遭遇的事。

  (一)

  魯迅先生病重那年,寫了一篇隨筆,叫做《死》。過了一個多月,他就真的去世了。這篇質樸的隨筆擱在今古所有談論死亡的文學中,也是絕品,而其中遺囑的最后兩句,真不愧為堂堂魯迅,拿去和世界上種種著名的墓誌銘與臨終之言比比看,可謂獨領風騷。這兩句話,我們早知道的,就是:

  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恕。

  我的問題是:我們果然知道魯迅先生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兩句話么?當然,要是拿意識形態去解釋,拿魯迅的時代去核對,拿世俗的道德觀去譴責,幾句話就可以解釋——同時消解——這兩句話。我現在不想、也不能來給出自己的理解,我只是猜:這遺言要是給但丁讀到,伏爾泰讀到,拜倫讀到,尼采讀到,裴多菲讀到,薩特讀到,甚至給主張寬恕而終于離家出走的托爾斯泰讀到,都會拿魯迅沒辦法;我們的曹孟德、李太白、蘇軾、李贄之流要是讀到了,也會無可奈何,擊節贊賞。總之,但凡果真看破人類,看透死亡的人,都會拿這兩句話沒辦法。為什么呢?這是不該追究、不容辯說、不可就事論事的話。我知道,這兩句話是許多討厭的“好人”們討厭魯迅、非難魯迅的證據和話柄——為什么不寬容呀,為什么主張怨恨呀,為什么心胸狹窄,不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呀,等等、等等——我聽到這類意思,心里就想:你們去怨恨去。

  因為這兩句話,有一次,我倒是想起懷疑論者的老前輩,那位法國人蒙田同志,想起他另兩句和魯迅的意思不很相干,卻可以彼此映照的話——“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 這是魯迅遺囑中另一段話。而正宗歐洲人蒙田先生臨終,到底屈服了他所懷疑的宗教,請來教士,做彌撒,還留下兩句可敬可憐的老實話:

  我的腦袋不肯屈服,可是我的膝蓋不聽話啊。

  大家想想看,一位,是將近三百年前的歐洲人,一位,是七十年前的中國人;一個說:“我的膝蓋不聽話”,一個說:“我一個都不寬恕”,這不是很有意思嗎?只是蒙田這話是在他死床上說的呢,還是像魯迅那樣事先寫好在那里,我不知道。我真想知道,蒙田要是讀到魯迅這兩句話,他的腦袋會怎樣想。

  在魯迅虛構的小說中,許多主角死掉了。他的散文,則寫到許多真的死者,真的死亡。描述死亡的小說,世上太多了,中國當代新文學的時髦之一,就是動轍將主角置于死地。可是談論死亡,則在現代中國,我不知道還有誰寫得比魯迅先生更好看、更雋永、更耐讀——祭稿、悼文,原是古老的文類,而一旦寫到他人的死,最是容易落盡俗套:或嬌飾,或夸張,或濫情,極容易流入淺薄,以至輕佻。誠然,寫他人的死,容易感動自己,甚而為他人所感動,其實就文章論,再是難寫不過,因為心態畢露,更因為追記死者,是對于寫作的嚴厲的考驗。你與死者怎樣情深誼長,你怎樣有名位,一到追念哀悼的文章,便會漏自己的底——小范圍看,譬如我們文藝圈內幾十年來名人悼念名人的文章,幾乎十篇有十篇我便讀不下去,讀下去,也不能怎樣感動,頂多是得知一點死者不死便難以知道的故實,與死者,與文章的美,并不相干。

  古文的祭悼的經典,不去說了。近百年來凡哀悼與紀念的篇章,具有文學的大價值,值得一再一再傳誦者,我愿武斷地說,幾乎全在魯迅名下——莫非這是魯迅的命?

  我平日閑讀魯迅的文章,不免發現應時因事,他也有急就、疲憊、略顯潦草的篇幅,可是寫到死亡,魯迅便即文思泉涌,大見筆力,大顯骨子,這不單是說人格的力量,更是駕馭文學的力量。我每讀他的哀悼文章,欣賞佩服的不只是沉痛之感,而是他的克制、他的質樸、他的語氣的“平”——《紀念劉和珍君》要算他中年格外用力的篇幅,給我們的意識形態濫用至今,單就文章論,卻是一路寫著,激昂上去了,平下來,再激昂上去了,又平下來。到了紀念柔石他們,語調蒼老,無以復加。聽說柔石身中十彈,魯迅只用了四個字:“原來如此”。而明明是在紀念,卻說是“為了忘卻”,以文筆論,何其高明,以身世論,卻是平白的老實話——我這里也來補一句實話:近時讀到一種史料,方才知道柔石他們是究竟怎樣被告密而喪命的,一讀之下,我立即想到魯迅。老人家生前要是知道,他會說不出話。

  (二)

  但我今天要說的意思,不是以上的意思。我要說的,實在是魯迅與死亡的關系。魯迅的角角落落,七十年來被幾代研究者搜索一空,大約都講過、講完了,我不曉得這個題目是否有人早就說起過,如果有,便算我無知——直白地講,這題目,就是魯迅的生前與身后,許多位與他親近、接近的人,或者死得早,或者死于非命,死得好慘,用文雅的說法,就是“非正常死亡”。今天我擬定一份魯迅身邊的死亡名單,算了算,大致15位,以下引述如有不確,敬請專家指正:

  魯迅的父親(不到40歲,死于病)

  范愛農(30多歲,死于溺水)

  陶元慶(30歲上下,死于急病)

  陳師曾(41歲,死于急病)

  劉和珍(20歲出頭,死于鎮壓)

  韋素園(30多歲,死于肺癆)

  肖紅(30多歲,死于肺癆)

  柔石(30歲,死于死刑)

  瞿秋白(38歲,死于死刑)

  楊杏佛(50歲上下,死于謀殺)

  郁達夫(50歲上下,死于謀殺)

  許壽裳(65歲,死于謀殺)

  陳儀(60歲上下,死于死刑)

  鄭振鐸(不到60歲,死于空難)

  周作人(80多歲,死于迫害)

  這是以上死者的命?抑或是魯迅的命?是誰在算這命?如果說太迷信,我們或者可以改稱為無情的象征,那么,環繞魯迅周圍的死亡象征什么?為什么是象征?

  我沒有答案。以我對歷史的茫然無知,我注意到,但凡尺寸太大的歷史人物,有幾位的命運,是會使他周圍的若干人,或者因為他,或者不因為他,而死于非命。此刻想到的例子,有M,還有畢加索。大家知道,M的親屬,六位死于革命,包括長子,后來,還應該加上他的夫人。畢加索,則死前說過一句大不詳的話,他說:“我的死將如海難,周圍的小船為之沉沒。”結果,他的第三位情人上吊自殺,一位兒子以車禍自殺,第四位情人死于瘋人院,最后一位夫人在畢加索大型回顧展開幕前夜,舉槍自殺。

  我們考察亂世,或者相信傳統所謂“命兇”之類迷信,便發現總有一些倒霉的人,不斷承受親友的死。我就有位老畫友持續為父母與三個兄弟辦喪事,直到他孤零零一個人活。不用說,在戰爭年代,在某種職業如軍人、警察、特工等等之中,必有不少人頻頻承受他人與同行的死亡。我的祖父,黃埔軍人,親身參加抗戰與內戰,目擊太多死亡,從不談起戰爭;我在紐約認識一位猶太老人,一桌子相片,幾十位親人,全部死于納粹集中營——文人、雅士,尤其是著名的文人和雅士,類似的個案多不多?倘若在亂世,是否也能找出幾位有過類似的遭遇?如果有,甚至不少,那我便要懷疑今天所講,能不能成為一個話題?

  現成的答案不能說服我。譬如當時的統治如何黑暗呀,多少志士慘遭殺害呀,等等等等。我很早就注意魯迅與他周圍的死者,并直覺其中還有未被說出的真實——或“非真實”——我讀書太少,非要申說追究,我們需要統計與案例。在大革命年代,也許不少人周圍都有一份死亡名單吧?譬如,將范圍縮小到五四一代文人,有沒有類似的例?就我所知,陳獨秀的兩位公子死于死刑,郭沫若的長子文革中被迫跳樓身亡。此外,蔡元培、胡適之、劉半農、林語堂、錢玄同、馬幼魚、沈兼士、孫伏園、徐志摹、謝冰心、陳西瀅……在這長串名單中,我很想知道,他們中有沒有哪位像魯迅先生那樣,持續得知同學、朋友、知己、晚生的死,而且是暴死?

  現在我們來詳細看看以上死者的情形。

  先說死因:15人中,魯迅的父親、陶元慶、陳師曾、韋素園、蕭紅這五位,因病夭折,這在生活中不算格外罕見。其余十位,則個個屬于非正常死亡:

  范愛農的溺死,據魯迅揣測,是自殺。劉和珍,典型的死于非命。

  柔石、瞿秋白二位被槍斃,其死罪,當時屬于“謀亂”,正面的說法是光榮就義,中性的說法,是死于政治斗爭。

  另三位死于謀殺:揚杏佛的死,非常著名,不說了,郁達夫的死也著名,不說了;少被說起的是許壽裳老先生,他于1946年赴臺灣大學任教,因計劃寫作魯迅傳,為當局所忌,于1948年遭遇暗殺。我在紐約讀到一份相關資料,是他在半夜睡眠中,被暗殺者砍破頭顱。15人中,他是唯一一位死因與魯迅有直接牽連者。

  陳儀則身為國民政府高官,四十年代赴任臺灣省省長,直接負責二二八鎮壓,后調任浙江省省長,1949年對國民黨政權喪失信心,意圖勸湯恩伯轉變,事泄,以謀反罪被槍斃。山東畫報出版社某期《老照片》有專文述及,并附死刑照片,只見陳儀身體胖大,西裝革履,若無其事,沒有捆綁或手銬,相關記述中也說他臨刑鎮定,被特許獨自清理文件,交代后事。

  最后兩位,鄭振鐸遭遇空難,亦屬死于非命,周作人的死,則應了他晚年刻印的字句:“壽則多辱”,被H衛兵折磨而死。

  再說這些死者與魯迅的關系:

  15位死者中,兩位是魯迅的血親,即父親與二弟。童年喪父對魯迅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我注意到,很多大文豪童年或喪父或喪母,或喪雙親。手邊沒有資料,能想起的,譬如胡適、高爾基、托爾斯泰、海明威,羅蘭?巴特,就都是。周作人的死,魯迅當然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二弟的附逆,又知道WG的發生,必有大感慨。

  范愛農,魯迅早年的同學與摯友,魯迅晚年整理著作,仍一再收入自己的悼念詩。以我的偏見,《范愛農》一文,妙不可言,純就文學價值論,尤甚于他紀念劉和珍與柔石的文字。

  陳師曾,畫家,陳寅恪的哥哥,與魯迅是留日同學,回國后同在教育部任職。魯迅一生多有畫家朋友,早年最要好的便是陳師曾,日后出版《北平箋譜》,還寫到陳師曾對于美術的貢獻。陳是齊白石最早的識賞者,將他的畫攜去日本展覽銷售,被齊白石視為恩人。

  陶元慶,魯迅小說集的封面設計者,魯迅最為傳神的兩件肖像,我以為一是司徒喬先生畫的遺像,一幅,便是陶元慶的木炭筆肖像。陶君死后,魯迅自出三百大洋為之購置墳墓,情誼非同一般。

  劉和珍的死,因魯迅的文章而大有名,以至三一八慘案的其他亡靈顯得次要——這是文學的詭譎,也是死者與生者的關系的詭譎,下面還會說到。不過近年有文論說劉和珍是魯迅的暗戀者,我以為是好事之論,不足道,即便是,也非魯迅痛悼的理由。

  韋素園、蕭紅是魯迅著名的忘年交。對前者的死,魯迅紀念專文中出現少見的哀惋。后者的死,魯迅不知道,以他晚歲與二蕭近于親昵的交往,可知對蕭紅的識賞與歡喜。

  柔石與瞿秋白之死于魯迅刺激之深,不必說了。歷來,魯迅與瞿秋白關系被涂了太濃的革命油漆,瞿秋白臨刑前的《多余的話》,才是他,也是共產運動史真正重要的文獻。在另一面,則瞿秋白所能到的深度畢竟有限,與魯迅不配的,而魯迅寂寞,要朋友。這兩位江南人半夜談革命,和當時職業革命家是兩類人格、兩種談法、兩個層次,然而不可能有人知道他們究竟談了什么,又是怎樣談——我所注意的是,魯迅與他這位“知己者”都不曾夢到身后雙雙被巨大的利用所包圍,并雙雙擁有闊氣的墳墓,一在南,一在北,結果八寶山的瞿秋白大墓文革期間被砸毀——兩座墓的命運,也可窺見兩位“知己”的真關系。

  楊杏佛的死不見于魯迅專文,或者如他所說,平輩死亡總不如晚輩的死那么令人哀痛,但他不避暗殺徑赴悼唁的細節,反倒比楊杏佛的死更著名。

  以上死者死于魯迅生前。以下幾位,則死在魯迅身后,為什么也要說呢?因為他們與魯迅生前的關系,以及在魯迅死后的結局,同樣構成環繞魯迅的死亡圖景。

  郁達夫,是“創造社”中唯一一位與魯迅熟膩無間,不存介蒂的人。又是15人中唯一一位死于外國侵略者之手,結局之兇,猶甚于魯迅生前所目擊的朋友的死亡。

  許壽裳與魯迅的終生情誼,超越老同學關系。在古代,是要樹碑立傳的,可能因他非左翼的身份,不予宣傳。魯迅死,多少人以守護魯迅為終生職志,忠厚耿介如許壽裳,是唯一為此喪命的人。

  鄭振鐸與魯迅的友誼比較地不具有政治色彩,而死于空難,畢竟可惜。

  值得一說的是陳儀。假如我沒記錯,他是魯迅留日同學中在國民政府任職最高者。魯迅與他什么關系呢?在日本,許壽裳、陳儀兩兄弟是和魯迅極要好的同學。魯迅晚年生氣時,常會說:“我去找陳儀當營混子去!”若交誼不深,他斷然不會講這種話。魯迅通信集不見兩人的書信,以陳儀準國民黨官方身份而不見于魯迅研究資料,并不奇怪。如有學者熟悉此人,我極愿請教,有他在,魯迅交友錄才能比較地非政治化,對于認識民國年間人物關系的真相,多有助益。

  這15位死者,除了至親,分別是魯迅的老友、摯友、良友、晚生。而其中被鎮壓,被槍斃,被謀殺的暴死者,竟多達7位,這種遭遇,任何人哪怕只經歷一次,都是刺激至深的創痛。而魯迅朋友死于死刑的人數其實還可加上4位:譬如與魯迅緣分較淺、同柔石一起遇害的殷夫、馮鏗,譬如他從未謀面,卻將死牢里寫成的遺作輾轉托付給魯迅的方志敏。論到五四戰友,我們不該忘記死于絞刑的李大釗。

  最后,催促魯迅寫小說最“著力”而晚景凄涼、貧病而死的陳獨秀,生前也和魯迅有過超越友誼之上的歷史關系。

  (三)

  至此,以上分析的結論是什么?沒有結論。我不做魯迅研究,只是喜歡說起他。去年我說“他好看、他好玩”,雖是恭恭敬敬心里話,畢竟語出偏鋒,有欠珍重的。今天的調子忽然暗下來,什么意思呢?

  我想了半天,想起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那么,魯迅的命題正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從以上這份死亡名單和魯迅先生關于死亡的態度,我們來看看他的死亡觀。

  但以上死者一半是烈士,其死亡的價值或意義,早有教科書不容質疑的定論在。我討厭一切定論,我歡喜的是魯迅這個人。我常想,我們活在教科書中活得太久了,而魯迅先生死在教科書中今已死了七十年,他總是被我們摁在是非的某一端,我徒然想要他與教科書分離,討還我作為讀者的私人性,也因此將這私人性還給魯迅,使他如任何單一的生命那樣,無辜一些。

  什么叫做無辜?我愿想象魯迅在某一個下午忽然聞知又一位良友的死:這便是一個人格外無辜的一刻。魯迅不是政客,不是革命家,他沒有理由像專事死亡事業的人那樣,隨時準備接受同行的死。他固然深知世道兇險,人命旦夕,但在他存活的年命順序中,并不事先知道誰會死,怎樣死法,誰是下一位。今天海嬰先生健在,他當年便是一位小小的無辜者:從他出生到七歲,他完全不知道樓下父親房間里傳來什么兇信:他兩歲那年,柔石被拉出去槍斃;他五歲那年,瞿秋白在樓下廂房里躲藏過,不久也給拉出去槍斃;許壽裳更是周家的常客,結果腦袋給砍得裂開來……。

  這是上海弄堂里的一份人家:魯迅到上海,安家生子,是他最為安定的十年,平心而論,那也是北伐成功后,國民政府相對穩定的十年,但其間是魯迅密集遭遇了朋友的遇難。這些周家的家事,后來都成為著名的歷史,但我們要分清楚:教科書不等于歷史。

  沒有人能夠還原歷史,但我要自己閱讀它:以下陳述與教科書多有重合,我來一路試著分分開。

  譬如,為什么這些鬼魂與魯迅老是有關系?依照教科書的解釋,是他活在危險的年代。是的,魯迅時代的世道兇險,今日青年極難想象,而那時的文人教授也多介入政事,擾動國家,以至文人的危險,猶甚于今天的武人。而教科書不會說:危險與危險者從來是雙向的:魯迅生前的各路友朋就曾被地方軍閥、國民政府及延安政府分別視為危險。當時與魯迅往來如瞿秋白、柔石、陳庚、馮雪峰等人,若是套用古話,不存貶義,便是標準的亡命之徒。

  所以魯迅自己就是個危險者。教科書告訴我們:魯迅生前長期被國民政府列為通緝犯,被各種思想與勢力視為危險。但教科書訓條從來是單向的,大家不要忘記:直到今天,魯迅仍然是個危險的人物。我們只要看看追隨魯迅的青年:胡風、馮雪峰、蕭軍、川島、聶甘弩……雖然沒有被槍殺,但個個恨恨而死,不得好活,只是魯迅要能活轉來寫寫他們,他必須為學生們的這種活法與死因,尋找別的說法。

  這些魯迅后事,大家都知道,我想說的意思仍然不是這些。

  魯迅的早歲、中年與晚期,分別歷經清政府、軍閥執政府與國民政府。實在說,他不是這三路政權的天敵:他是晚清官費的海歸派,是民國初年的教育部官員,后來走開單干,靠近左翼,一如胡適的歸屬右翼;魯迅的書被國民黨一直被禁止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胡適的書被新中國一直被禁止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不論怎么說,這兩位五四人物終究不過是不肯安分的文人。而從最高道德看,則魯迅之為魯迅,乃因他天生是個異端。

  革命者、政治家,不是異端。異端,是順逆兩面、左右兩派,甚至在自己的陣營中都不討好的人。史料證明:魯迅與左翼,胡適與右翼,均持續發生深刻的矛盾。而魯迅較之于胡適,尤為異端。

  異端是什么?不是唱反調、不是出偏鋒,不是走極端,要我說,異端的特質,是不茍同,是大慈悲——魯迅的不茍同,是不管舊朝新政、左右中間,他都有不同的說法和立場,而教科書單撿他左傾的言論;魯迅的大慈悲,說白了,就是看不得人殺人,而教科書單說他死難的朋友都是大烈士。魯迅對歷屆政權從希冀、失望而絕望,從歡欣、參與而背棄,就為他異端。而魯迅的大誠懇,是他能超越不茍同與大慈悲,時常成為他自己的異端。

  我們看見,在政權與死者兩面,魯迅一則咒罵,一則哀鳴,一面叫囂復仇,一面又洞見虛空,他所驚怵者,不是屠殺,而是死亡。為什么呢?因為他所見證的死者一旦到了政權更替,個個成為準烈士,但他發現死神并不區分不同時期、不同政權、不同原因的屠殺。我們若是細讀魯迅談及的死亡——從秋瑾、鄒容到徐錫磷,從劉和珍、柔石到瞿秋白——他每予“烈士”二字以痛切的怨責、熱諷,以至無詞。他痛惜人命無價,看破赴死不值;他從不書寫就義的光榮,而竭力渲染漆黑的死亡;他早年說過一句著名而天真的話:“肩起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到光明里去!”文句是漂亮極了,可是說這話時,柔石他們都還小,結果長大了,半夜拉出去給槍斃。

  魯迅害怕嗎?非常害怕,又非常不害怕——教科書一再標榜魯迅大無畏,可魯迅分明沒有像他同代的勇者那樣,殊死抗爭,而是一再公布自己的驚駭與恐懼:早在軍閥時期,他就竭力呼吁不要請愿,不要去送死;廣州清黨時,他驚呼一輩子沒見這么殺人,自稱“嚇得說不出話”;白色恐怖時,則每遇兇兆就逃亡。這是魯迅怯懦么?當然不是。魯迅的大無畏——我要說,同時也是他的大無辜——是他越過時局,繞過時政,直接追問面無表情的死神。

  什么是死神?死神就是消失、烏有,是死亡本身。它不講是非,不問對錯,不是閻羅王,不是上帝,不是命運,也不是哲學,死神,可能是這一切的總和,也是這一切的取消,直白的說,死神就是一具棺材,一具尸——羅蘭?巴特有一次講演完畢,一位學生輕蔑地質問他:“死亡被你說得那么單調?!”巴特的講演說些什么,我不得知,但我從晚期的魯迅那里得知,他看破種種死亡的辯護,試圖擺脫死亡被賦予的一切詩意。

  死,革命的說法是“犧牲”、是應該,所以標榜死亡,指為“獻身”,以之宣傳;死,統治的說法是“平亂”,也是應該,所以為殺戮正名,或苦于隱瞞。魯迅是這兩種死亡觀的大異端——他疾惡如仇,而心腸太軟,他顧惜人命,所以避兇求生。他向兩邊大叫死亡就是死亡,不容屠夫自辯,也不肯為死者化妝。在略微平靜的時刻,他常以歷史的體貼,指著統治方,給古昔的死者入情入理評析他們致命的誤會:在他晚期的《虐殺》、《隔膜》與《買‘小學大全’記》等雜文中,他細數歷史具體而微的禍端、言之有理的殺戮,給古往今來種種死亡的名目與鬼魂賦予近乎滑稽的悲慘,甚于悲慘的滑稽——這是魯迅可怕的天才,他以淺笑揭示了本雅明概括的大真相:

  歷來的統治者,從未失敗。

  魯迅喜歡宣稱失敗。除了早歲剪去辮子的大快樂,我不記得他曾欣然寫到過勝利的向往與狂喜,而死亡的素材他卻從來不肯錯過:書寫死亡,說穿了,正是魯迅的靈感與快感。從中國古典作家直到五四作家群,我們很難找出一位作家像魯迅那樣,一再一再為死亡的意像所吸引。魯迅自己知道嗎:那是他的美學。

  我酷愛魯迅的美學,可是這直書死亡的美學教會我:美學不是現實——我總想悄悄詰問魯迅:他的時代的現實,果真這么糟糕、黑暗,除了血腥還是血腥?或者,在古昔、在他身后,偏偏只有他遭遇了最黑暗的時代么?

  七十年過去了,來回看看,我們理應成熟而同意道:沒有一個時代全般黑暗,或格外光明。一如歷來的政權夸示太平,并夸張敵黨的危險——魯迅也可能涉嫌夸張了。以他罕見的資質:天性的、道德的、心理的、尤其是文學的敏感,魯迅一路搜尋并言說目所能及的死亡,而他果然一再承受朋友們不折不扣的死。但在所有能夠給出的答案中——無論是政治的、社會的,還是歷史的——我仍然不能確定:究竟是魯迅格外不幸而一再遭遇這許多血腥的命題?還是千百年來運行不息的血腥命題忽然遭遇了他?

  這是彼此選擇、彼此凝視、彼此周旋的關系:在魯迅一面,死亡是他文學的痛點,美學的核心;在死神一面,則既有這么一位敢于觸問天機,貿然與死神對帳的人,那就持續襲擊這個異端,奪取他周圍的若干生命,成全他,給他靈感,看他怎樣。

  (四)

  在所有死亡中,最夸張的死法恐怕就是死刑。終其生,魯迅反反復復糾纏于死刑之念——青年時代遭遇秋瑾與徐錫磷之死,是死刑的一課;目擊死刑的圍觀,棄醫從文,又是死刑的一課。當晚期魯迅的青年朋友接連死于死刑,死刑,早就是魯迅欣然囑目的圖景。

  而魯迅書寫死亡的風格,一開始便即毒辣而透辟,筆法簡駭,不動聲色,決不為死者說句軟話,仿佛他就是死神——辛亥革命可歌可泣,魯迅筆下不過是一枚人血饅頭;阿Q死到臨頭,魯迅引我們笑他畫不像死刑簽紙上的圓圈;眉間尺的復仇過程也可算是死刑的執行,寫人頭砍落,惜墨如金,連文字都飛快得不及看清,而油鍋里三顆腦袋的追逐廝殺,寫來神采飛揚——他自己說“故事新編”多是游戲之作,并非謙抑,因“游戲”一詞未見得貶義,而他深味筆墨的快感,只不便明說而已。

  魯迅研究者應該搜索魯迅雜文中提及死刑的大量詞語及意像:殺頭、剝皮、斬決、裊首、示眾、萬人爭睹,麻木的圍觀……在他的年代,死刑方式尚處于前現代文明,有如扮相濃重的古裝劇,聳動視聽。我可恨讀書太少,法國大革命時期斷頭臺天天忙碌,文學家怎樣看?怎么寫?與魯迅關于死刑的言說相比附,將會有怎樣的異同與啟示?而魯迅要是讀到福柯同志關于刑罰的史學,將有怎樣的回應?

  當早年的死刑記憶搜羅殆盡,魯迅經常借取報端新聞中關于酷刑與死刑的報道,“立此存照”,發為文章,評述的語氣一如以往,即便涉及共產黨員的遇難——如著名烈士郭亮——也照樣用詞嚴冷,不動聲色。然而以上死亡多少憑借間接的消息,魯迅靠得是想象與內心的劇情。但很快他就不必想象,并超乎想象——當砍頭進化到槍決,個別判罪擴大為公開的鎮壓,而游街示眾改為秘密處死,魯迅從橫遭暴死的學生、朋友和知己那里,始得領教什么叫做死神。

  這時,魯迅發現小說已不能承受死亡,從此開始直接書寫有名有姓的死。他以死訊的刺激換取書寫的快感,又以這快感,卸脫死訊的創痛,好比自制毒品,自己用。日常調侃中,死刑之念也給他引來輕微的興奮,在一封閑談的信中他勸對方不要在意某本書無法出版,他寫道,這總要比“子彈穿過腦袋”好得多了。而以調皮的口氣講述殘酷,從來是魯迅的天性。

  但他到底黯然承認游街示眾、裊首圍觀,并非如他早歲蓄意攻擊的那般殘酷。有如一再推翻自己早年的意見,他發現真的不堪,是他在“略論暗暗的死”之中所揭示的無名與“寂寞”。這“寂寞”,不在世人不知道,而在明明知道,悶在心里,不敢說,不敢寫,更不敢發表。未被書寫的死亡豈不等于白死么?而亡者的旅程,有幸者,是能進入文學——魯迅與死亡的真關系,追究下去,其實是死亡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能夠承載多少死亡?不入文學的死,太多太多了。古事說不過來,近世,隨舉二例:我的祖父在國民黨軍中曾有一支湖南友軍在解放前夕因叛變事敗,數百人就地解決,連夜活埋;沈從文晚年一再提起他少年時親眼目擊五千名湘軍被疑為叛亂,集體處死。在他的散文中便曾以另一種角度描述少年時代目擊殺人,好比家常便飯……這些事告訴魯迅,他會驚駭么?

  可能會,可能不會。魯迅飽讀古籍,是從歷史中刻意解讀死亡的人。他的解讀總歸同時兼有兩面:一是比常人敏感而驚痛,一是比常人看透而冷峻:他人選擇沉默,他叫道:看哪!又一條性命!他人激憤慷慨,他卻慘笑,仿佛說:從來如此,我早就告訴你們——我因此總想對魯迅說:除了不死的文學價值,他的亡友們恐怕并不像他高貴優美的悼念那樣,果真被賦予難以磨滅、難以逓奪的意義,他們只是有幸認識魯迅。歷來的烈士與冤鬼,何止千萬,僅這幾位,一死之后,有魯迅給他們寫寫文章,留在紙面上。在紀念柔石的篇章的末尾,魯迅寫道: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他說對了。那些被他痛惜的“很好的青年”今天都供在烈士牌位上;他也說錯了,因為被不斷說起的其實是他的文章與文筆,而朋友的性命,如今只剩一種可見的價值,即換取魯迅的文章。

  魯迅看不起他的文章,他甚至看不起寫文章這回事。到了筆寫,已是末路,這是他常說的話。他又以“墳”命名他的書,對自己的文章既顧惜,又達觀,與他對死的認知,如出一轍,因他洞見文章與性命同樣,終不免一死。他寫道:

  惟愿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將這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垅中,無非埋著曾經活過的軀殼。待再經若干歲月,又當化為煙塵,并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

  寫下這些時,魯迅想必得意,得意于又一段好文字。而以亡友性命換取的這些文章,又換取了什么?

  斯賓格勒曾經說:妥斯托也夫斯基的文學會將俄羅斯引向過去,引向東正教;托爾斯泰的文學導致革命,與社會主義。假如我們同意這樣的意思,那么回看中國,譬如,胡適的主張可能引向至今未見端倪的民主,魯迅的文學則天然地襄助革命。為什么呢?前面說了:革命頌揚“犧牲”。近世中國,有誰比魯迅呈現過更為精彩的死亡文獻?而革命果然成功了,理所當然地,在他身后,他的文章乃成為革命求之不得的大禮,他的姓名,乃成為革命的人質與祭品。

  有幸而不幸,魯迅與托爾斯泰均死在本國革命的勝利之前。這兩位異端都應了魯迅說過的話:“一瞑之后,言行兩亡”,此后的俄國,誰再敢寫信勸皇帝:“你悔改吧”;此后的中國,誰還能出面津津樂道談死亡,而且是美文。

  最后,便要說到魯迅自己的死。

  (五)

  魯迅之死,因為病,也因為難以企及的任性。他長期沉溺于毀損健康的作息,拒絕休息,不肯療養。他不是尋常意義的利他主義者,但也不肯利己。他確曾試著活下去,像一位人子與人父,同時存心熬干性命,朝死路走。晚期,關于他的亡友,還有他心照的死亡,他似乎話已說盡,于是便有那篇關于自己的死亡的短文:

  “這樣的就算是死下去么?”他說“我也不知道。”

  語氣平靜,仿佛中低音。我看他晚期的跡象種種簡直索性是將自己弄到死:他顯然愿意死于成熟透頂的絕望,死于大膽的自棄。

  魯迅死了。我們沒有理由為他傷感。論死因,那是當時普遍的肺病,不算格外稀有;論壽命,雖不長,不能算是夭折;論迷信,隕歿過程不及兩天,痛苦有限,誠屬善終,是民間輿論的“好死”;論家族,則周家七十年來子翤興旺,兒孫滿堂,所以論“命”,魯迅之死比五四一代犧牲者及他身后幾代文人的各種死法,簡直天差地別。

  魯迅的葬禮,雖非國葬,猶勝于國葬,此后三易其墓,世紀以來中國文人的葬禮與光榮,無人望其項背。七十年來,魯迅一步一步被利用、被神化、被曲解,被架空,是另一大話題,但魯迅配得上當年的葬禮與哀榮——近來我翻閱孔另鏡的女公子編寫的圖文集《痛別魯迅》,才知道當天抬送遺體下樓的是租界殯葬館的外國人,才知道十幾位扶棺的文學青年當時事后,爭執不休……我凝視這個人的葬禮,又想到死神與他的關系。

  死神寬待魯迅,給他好好的死,也總算送走了中國地面上這位糾纏死亡的人。死神了解魯迅,一如魯迅了解死神。但人間了解魯迅么?覆蓋魯迅遺體的大旗幟寫著“民族魂”,真是大誤會、大諷刺。單說死亡命題,這個民族喜歡思考、談論嗎?不,只要不是自己死,活著便好,何必要去說——魯迅是這民族的大異端,不是民族魂。

  我猜,魯迅知道身后將迎來大諷刺,所以他決絕——“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這是他遺囑中最先想到的話。他是“魯迅”呀——此刻,我又想到當年周作人的話——怎可能“拉倒”?怎可能不紀念?魯迅偏這樣說,那是他的醒豁,也是他偉大的“嗔”。在與死亡和解前,他要再此申說他與世人世事的種種不和解。“由他們怨恨去吧,我一個都不寬恕”,看來在死床上一路想想,他最后念及的還是他厭惡的人。

  那是廣義的厭惡,廣義的決絕,是對人世無話可說的愛。在我讀過的臨終之言中,格外心儀西班牙導演布努艾爾的話,大意是說:死便罷了,但最好每年讓他從墳墓里溜出來,買幾份報紙帶回去,看看人類在他不在的時候又干了些什么卑鄙愚蠢的事。說了這話,布努艾爾還沒忘帶一句,說他痛恨報紙與媒體。

  少年時讀戈寶權編譯的《普希金文集》,說到詩人死前過著近于自暴自棄的宮廷生活,完全不知道多少讀者愛著他,敬重他,在他出殯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涌過來,守候他的靈柩——七十年前,魯迅叨念那些怨恨他的人,扔下幾句話,“一瞑之后”,成千上萬的人圍攏來,給他鞠躬,與他永別。葬禮的回憶錄寫到有位瘸腿小男孩,七八歲,一瘸一瘸走到魯迅遺體前,站著不肯走,鞠躬再鞠躬。小孩怎可能懂得魯迅呢?此后新中國茫茫人海中,這孩子在哪里?

  冷看死者身后的人間相,魯迅多有刻毒而厚道的深論;而揣度自己死后的情狀,魯迅卻也究竟說過軟話的,然而還是他一貫的頑皮相。在《阿金》這篇短文中,他忽兒筆鋒一轉,談到他死后:

  況且,我想,我也未必能夠弄到開得起同鄉會。

  夾在描述作天作地弄堂娘姨的詞語中,這是順口一句玩笑話,然而有深意——國民黨檢查機關特意刪去這段話,因政權最怕的是聚眾——那么,我所謂的“深意”是指什么呢?

  姑且不去追究吧,但何止同鄉會。七十年來,我們開了多少大大小小魯迅紀念會與研討會——劉和珍在哪里?柔石在哪里?瞿秋白在哪里?他們也死了七十多年了,要不是魯迅的文章,如今誰還認真說起這些被子彈穿過腦袋的人。

  這篇講演已經太長了。我們開這些會,紀念魯迅的什么呢?去年在魯迅紀念館講,我只怕老先生從隔壁故居走過來;在今天的會場,在空中,魯迅先生恐怕又在笑我們,當然,他自己照例不笑的——當我說魯迅“好看、好玩”,會不會涉嫌夸張?此刻艱難地陳述他與死亡的關系,是不是亦屬強詞奪理?

  最后,仿照魯迅的說法:我謹“發愿”——將死亡還給死亡,將魯迅還給魯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風騷少婦深夜駕校練車,指名點姓要最強壯的教練親自教學,學車的過程更是花樣百出……

風騷少婦深夜駕校練車,指名點姓要最強壯的教練親自教學,學車的過程更是花樣百出……

阿芒娛樂說
2025-05-18 11:06:59
羽球2大冷門!頭號種子翻車,世界第4出局,國羽摘金,陳雨菲沖冠

羽球2大冷門!頭號種子翻車,世界第4出局,國羽摘金,陳雨菲沖冠

劉姚堯的文字城堡
2025-05-17 22:59:21
中央明確!嚴控廳局級干部彈性延遲退休,退休年齡僅限一個區間

中央明確!嚴控廳局級干部彈性延遲退休,退休年齡僅限一個區間

笑談歷史阿晡
2025-05-06 10:17:50
接單生產發貨忙——義烏對美貿易企業走訪見聞

接單生產發貨忙——義烏對美貿易企業走訪見聞

新華社
2025-05-17 21:42:52
亞朵擠滿了,偷偷開房的中年女人,都在干嘛

亞朵擠滿了,偷偷開房的中年女人,都在干嘛

智慧生活筆記
2025-05-18 09:10:36
論戛納經典,還得看大花

論戛納經典,還得看大花

娛小北
2025-05-18 09:25:39
92年上海一女子花40萬買入浦東一塊地皮,18年后,市值把她驚呆了

92年上海一女子花40萬買入浦東一塊地皮,18年后,市值把她驚呆了

紅豆講堂
2025-05-12 10:27:03
4國宣布出兵,放話要和中方斗到底?

4國宣布出兵,放話要和中方斗到底?

驚覺慣例
2025-05-17 16:50:47
中國最豐滿的10位女明星,身材太驚艷,完全犯規!

中國最豐滿的10位女明星,身材太驚艷,完全犯規!

素然追光
2025-05-10 01:30:02
世乒賽最新戰報!梁靖崑逆轉失敗,領先優勢縮水,對手第3局贏2分

世乒賽最新戰報!梁靖崑逆轉失敗,領先優勢縮水,對手第3局贏2分

劉姚堯的文字城堡
2025-05-17 19:52:25
雅安紀委監委回應“黃楊鈿甜耳環事件”

雅安紀委監委回應“黃楊鈿甜耳環事件”

魯中晨報
2025-05-17 13:07:07
權大還是法大?廣西一民企投資遭當地“晃點”

權大還是法大?廣西一民企投資遭當地“晃點”

大象新聞
2025-05-16 20:52:02
早該這樣干了!許利民祭出一妙招,打中廣廈“七寸”,贏得生死戰

早該這樣干了!許利民祭出一妙招,打中廣廈“七寸”,贏得生死戰

南海浪花
2025-05-18 09:20:53
20億富二代帶頭起哄叫老婆站上椅子食面!網友慨嘆闊太唔易做

20億富二代帶頭起哄叫老婆站上椅子食面!網友慨嘆闊太唔易做

粵睇先生
2025-05-15 02:30:18
臺海終于亮劍:六大海域封死“臺獨”退路

臺海終于亮劍:六大海域封死“臺獨”退路

起喜電影
2025-05-17 01:35:24
魯尼:哈蘭德讓點說明了他與梅西、C羅的區別

魯尼:哈蘭德讓點說明了他與梅西、C羅的區別

懂球帝
2025-05-18 02:52:13
阿里納斯:庫明加已證明自己是基石 去要2億頂薪合同吧

阿里納斯:庫明加已證明自己是基石 去要2億頂薪合同吧

直播吧
2025-05-18 10:52:39
中印又吵起來了,藏南那塊地方,兩邊都說是自己的,誰也不讓誰。

中印又吵起來了,藏南那塊地方,兩邊都說是自己的,誰也不讓誰。

瀘沽湖
2025-05-17 10:39:20
痛心!邢臺一商鋪起火,媽媽上樓救2個孩子,母子3人都沒有出來

痛心!邢臺一商鋪起火,媽媽上樓救2個孩子,母子3人都沒有出來

小人物看盡人間百態
2025-05-17 22:16:32
小米“劇透”,雷軍將有重大發布!

小米“劇透”,雷軍將有重大發布!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8 08:43:08
2025-05-18 14:24:49
尚曦讀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讀史
讀書、思考、文化、史學,本號主要推送近現代史領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優秀文章。
19629文章數 9923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男子駕車撞人后將傷者藏廢棄廁所 3次觀察直至其死亡

頭條要聞

男子駕車撞人后將傷者藏廢棄廁所 3次觀察直至其死亡

體育要聞

生涯只贏過10場球的主教練,和西部第一約G7

娛樂要聞

趙麗穎戀情曝光 cp粉集體破防

財經要聞

金價坐上“過山車”!下一步怎么走?

科技要聞

小米“劇透”,雷軍將有重大發布

汽車要聞

小米汽車回應前保險杠變形 免費取送車和修復

態度原創

教育
健康
本地
數碼
公開課

教育要聞

2024智慧家長家教好故事展播(七)

唇皰疹和口腔潰瘍是"同伙"嗎?

本地新聞

“5·19中國旅游日”2025年主會場活動啟動儀式

數碼要聞

NVIDIA中國特供芯片懸念再起!黃仁勛確認H20已無法再改、或擁抱Blackwell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桦南县| 江门市| 临桂县| 垣曲县| 田阳县| 邵阳县| 盐源县| 江山市| 东光县| 吴旗县| 高雄县| 辽中县| 五大连池市| 柳林县| 伊春市| 嵊州市| 泗洪县| 砀山县| 衡水市| 遵化市| 西城区| 平泉县| 江口县| 江津市| 通许县| 福建省| 巴马| 凤庆县| 内江市| 洛阳市| 邢台市| 定安县| 瑞金市| 高平市| 红原县| 临邑县| 司法| 上蔡县| 额尔古纳市|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