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宏大圖景中,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以下簡稱“廣東婦協”)以其鮮明的階級立場、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扎實的群眾基礎,成為大革命時期婦女運動的標桿。在國共合作的特殊歷史語境下,廣東婦協在南粵大地點燃了婦女解放的星火,更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的婦女解放道路的關鍵一步。
南粵覺醒:革命熔爐中的組織鍛造
嶺南獨特的海洋文明造就了廣東人敢于冒險、勇為人先的開拓進取精神,廣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也是新思想傳播的試驗場。在大革命時期廣東婦女運動中,先后涌現了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同學會等先進組織。其中,廣東婦女解放協會的成立,有力推動了這一時期的婦女運動逐漸從以參政、教育為主要目標的上層婦女運動,走上以階級解放為目標、以女工農婦為主題的婦女統一戰線上來,是將中國婦女運動納入國民革命的一次大轉型。
1925年5月10日,廣東婦協在廣州正式成立。中共廣東區委十分重視廣東婦協的工作,鄧穎超、蔡暢等人經常親自參加,深入下層,調查工農婦女、女學生和女教師的情況,又在各種集會上,大力宣傳婦女解放的道理。黨的領導人和不少愛國人士也十分支持協會工作,周恩來、張太雷、鄧中夏、陳延年、宋慶齡等還曾熱情捐款,資助該協會的活動經費。
廣東婦女解放協會舊址位于越秀南路194號,原越秀南小學。原是兩進院落式的關帝廟,廟門和第一進已拆改建為三層樓房。當年,大殿中間是廳堂,左右兩側各有兩間用木板間隔的房子。1924年9月,周恩來從法國回到廣州時,曾在這里撰寫文章,指導革命運動。省港大罷工期間香港學生聯合會也一度在此辦公。
廣東婦協從成立到1927年3月,先后選舉四屆執行委員會。第一、二屆執行委員會主任是夏松云,第三、四屆的執行委員會主任為區夢覺,秘書長為陳鐵軍。廣東婦協以“提倡女權,促進婦女地位,反對在倫理、法律、教育以及勞工等方面壓抑婦女的不合理制度,謀求婦女自身解放”為宗旨,在人才培養上創造性地將思想啟蒙與技能培訓相結合。
1925年7月,為適應省港大罷工返回廣東的女工學習的需要,何香凝在廣東婦協的配合下,創設罷工婦女工讀傳習所。傳習所集生產合作與女工夜校為一體,內設草鞋廠、縫紉廠和制衣廠,白天工作,晚上學習。除向女工傳授文化知識外,傳習所還講授革命的道理。不僅幫助女工解決了生活困難,還提高了她們的思想認識水平,鼓勵她們堅持反帝斗爭。
鄧穎超在《廣東婦女運動報告》中曾指出:“婦女運動之發展與否,當視本黨婦女人才之多少為斷”,該會創立的婦女運動講習所,正是大革命時期全國最早舉辦的婦女干部學校,為國共合作培訓婦女干部奠定了基礎。
思想破繭: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嶺南實踐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認為,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前,廣東的婦女運動有所發展,尤其于五四運動時期,但僅限少數知識婦女的圈子里,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二大指出:“婦女解放是要伴著勞動解放進行的,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才能得到真正解放”,這為婦女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正確的道路。1923年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通過了一項關系女同胞命運的議題——《婦女運動決議案》,廣州也成為了全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中心。
1924年3月8日,廣州第一次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何香凝和高恬波等人負責籌備工作,有2000多人參加。大會提出了“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爭取婦女解放”的響亮口號。會后還舉行了游行示威。同時還組織了二十七個演講隊,分赴市內市郊工廠、劇場演講,啟迪婦女大眾之覺悟。另有一部分婦女乘坐汽車游行,沿途演講和散發傳單,宣傳“三·八”節和婦女解放的重要意義,轟動了廣州街頭。這次大會的勝利召開,開創了全國紀念三八婦女節的先河,引起強烈的反響,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廣大婦女進一步認識到,只有與階級解放、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統一起來,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洪流和社會解放運動,才能實現真正的婦女解放。
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先后在全省20多個縣成立分會,吸收會員3000多人,積極投身火熱的革命洪流。在支援省港大罷工中進行募捐、開辦補習學校、召開省港女工大會;在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的隊伍中,組成婦女宣傳隊、運輸隊、救護隊;在廣州起義中,配合運送槍支、印發傳單、張貼標語,搶救浴血奮戰的赤衛隊員和起義軍傷員。而其瓊崖分會,則孕育了后來萬泉河畔著名的“紅色娘子軍”。
作為黨領導建立婦女組織的最早成功范例,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對中國革命和婦女運動的歷史影響力之久、空間影響力之廣,在中共黨史和中國婦女運動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這個時期的廣東婦女運動同各類型的社會運動結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同盟,形成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合力。廣東婦協通過創辦婦女刊物宣傳解放思想、開展職業教育活動、援助被壓迫的婦女甚至到戰場上救護傷員等活動,驗證了“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一真理。
(部分資料來源:《賡續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婦女運動與廣州研討會論文集(1919-1949)》、廣州越秀發布、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