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口區中醫院的“五床聯動”病房里,75歲的劉大爺剛結束心臟康復訓練,護理員通過智能手環將他的健康數據同步至家庭醫生端,老伴則在“家庭床位”實時查看護理記錄——這種“醫、護、康、養、居”無縫銜接的場景,正是東營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的縮影。隨著“健康體重管理年”活動啟動,東營正以“五床聯動”為支點,撬動養老服務從“生存型保障”向“品質化供給”躍升。
“五床聯動”模式的核心難題,在于資金鏈的可持續性。東營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創新,為醫養結合“輸血造血”:參保人每月僅需支付15%的護理費用,剩余85%由醫保基金和財政補貼分擔。以劉大爺為例,其腦梗后遺癥康復每月費用約6000元,自付部分降至900元,極大減輕家庭負擔。
為滿足差異化需求,對此,東營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共建“醫養聯合體”,例如,河口區中醫院與藍城集團合作,將閑置的87張床位改造為普惠型康養公寓,推出“床位共享”模式:日間為術后康復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夜間轉為養老照護。通過錯峰使用,運營成本降低35%,入住費用控制在每月3200元以下。這種“公建民營”的探索,既盤活醫療資源,又拓展盈利空間,為破解資金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在牛莊鎮衛生院,曾經的輸液室已轉型為中醫理療中心,針灸、推拿床位利用率達90%。面對城市三甲醫院的“虹吸效應”導致基層病源流失;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需求激增,東營這種“鄉鎮衛生院+康養服務”的轉型,重構了破局思路。
一方面,賦予鄉鎮衛生院慢性病管理、術后康復、安寧療護等新職能,與城市醫院形成錯位競爭。例如,墾利區勝坨鎮衛生院開設失智老人照護專區,配備專業認知訓練設備和24小時監護系統。月均收費2800元,包含飲食、康復和基礎醫療,入住率達100%。通過差異化定位,該院年營收增長40%,實現從“虧損邊緣”到“供需兩旺”的逆襲。
另一方面,通過“縣管鄉用”機制,派遣縣級醫院專家下沉帶教,同步培訓護理員掌握艾灸、穴位貼敷等適宜技術,2024年,基層醫護人員參與康養服務比例提升至42%,人均服務時長增加3.2小時。
此外,依托“家庭床位”系統,為農村老人配備智能手環和便攜式健康終端。血壓、血糖等數據實時上傳至衛生院云端平臺,異常指標觸發三級預警(黃、橙、紅),醫護人員30分鐘內上門處置。截至2025年4月,該系統已覆蓋2.3萬戶農村家庭,急診響應效率提升50%。
東營的醫養結合試驗,本質上是一場關于“老有所養”的價值重構:它不再局限于提供一張床位、一頓熱飯,而是通過資源整合、基層破局,讓養老服務成為可觸及的品質權利。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可以成為推動社會治理升級的契機。
或許,正如劉大爺在康養日記中所寫:“在這里,我不只是被照顧的病人,更是被尊重的老人。”這句話,正是東營模式最生動的注腳。(大眾新聞記者 張婧婧)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