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云變幻、亂世紛爭的年代,馮玉祥以鐵血治軍聞名。
他的軍隊,西北軍,雖以陜西籍士兵為主,但戰斗力驚人,紀律嚴明。
馮玉祥的威名,遠不止于戰場上的勝利。作為一位軍事統帥,他對軍紀的要求嚴苛到幾乎讓人難以想象。
一次駐扎河南時,他突然下達了一條令人匪夷所思的軍令——所有妓女,必須嫁給和尚做老婆。
“妓女必須全部嫁給和尚做老婆”這一命令,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深意?馮玉祥為何要做出如此荒誕的舉動?
草莽將軍治軍嚴,西北勁旅有特點
馮玉祥,這位后來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軍事將領,字煥章。
說起他的根,得追溯到安徽巢縣,不過他本人是生在河北保定。
年少時,家里估摸著也是盡了最大努力,讓他讀了幾年私塾。
這幾年的學問,大概也就是認認字,念念《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啟蒙讀物,離經綸滿腹那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他早早地就扎進了行伍之中,當上了一名大頭兵。
從最不起眼的小兵干起,憑借著戰場上實打實的搏命和在復雜人事中逐漸磨礪出來的權變謀略,他硬是闖出了一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小卒子走到了能獨當一面、號令一方的軍事統帥的位子上。
他手底下那支西北軍,在當時的各路軍閥部隊里頭,那可是個特別的存在。
不光是名頭響亮,整個隊伍的氣質跟別的軍閥部隊就有那么點不一樣。
當時,蘇聯那邊派來了個叫普里馬科夫的軍事顧問,這位洋顧問近距離觀察了西北軍后,也是印象深刻。
他不止一次地跟人提到,這幫以陜西籍官兵為主要構成的隊伍,那真是能吃苦,一般的艱難困苦在他們眼里好像都不算事兒。打起仗來,個個悍不畏死,往前沖的勁頭像下山猛虎。
而且,這些人腦子也活泛,不是那種死板的榆木疙瘩。
可話又說回來,普里馬科夫也指出了這支勁旅的明顯短板,說起來甚至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他說,這西北軍里頭,能正經識文斷字、會算個數的人,那真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
有時候,甚至連選擇和構筑防御陣地這種對一支軍隊來說至關重要的基本軍事技能,他們都顯得相當粗疏,不得要領。
馮玉祥帶兵,核心就一個字——“嚴”。這種嚴,首先是從他自己做起的。他的個人生活,簡樸得簡直像個苦行僧。
在那個軍閥們普遍妻妾成群、窮奢極欲的年代,他卻能做到不怎么親近女色,也從不沾染賭博的惡習。
他不光自己這么做,還要求手底下的全體官兵都得向他看齊,都得過這種“清教徒”式的生活。
他這個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尤其痛恨手下人跑去逛窯子、聚眾賭錢這類敗壞軍紀、腐蝕軍心的行為。
信陽整頓出奇招,一紙命令風波起
民國九年(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直系軍閥獲勝,皖系戰敗。
時屬直系的馮玉祥率部自激戰的華北前線撤退,駐防于河南信陽地區。
初到信陽,馮玉祥便將其嚴苛的治軍理念推行到地方治理上。
信陽城內的妓院和賭場首當其沖,成了他整頓的目標。
馮玉祥親自帶領憲兵隊,挨家挨戶地查封這些在他看來藏污納垢的場所,抓獲的賭徒則被拉到校場上公開施以軍棍懲戒。
在這次嚴厲的整頓風暴中,大批妓女失去了生計,流離失所。
有些走投無路的妓女,竟然與當地寺廟中的一些和尚發生了勾連。此事很快傳到了馮玉祥的耳朵里。
他聽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竟下達了一道令人瞠目結舌的命令:“既然如此,干脆讓她們都嫁給和尚!”
這道命令猶如平地驚雷,迅速傳遍信陽城鄉,成為街頭巷尾、茶樓酒肆熱議的奇聞,百姓無不驚詫莫名。
信陽城西的觀音閣最先“響應”了這道命令。
某日清晨,一隊荷槍實彈的士兵,押解著二十余名妝容艷麗的女子,徑直闖入觀音閣山門。
領頭的軍官高聲宣布:“奉馮司令將令,特來給諸位師父送家眷!”寺中十余名和尚聞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面如土色。
一位老住持更是跪倒在地,連連磕頭,哀求道佛門乃清凈之地,萬萬不可如此。
但丘八們哪里理會這些,他們將女子們強行塞入禪房,反鎖房門后便揚長而去。
更為“周到”的是,士兵們還留下了蓋有西北軍大印的“婚書”,使得這樁“軍閥配婚”顯得“名正言順”。
“改造社會”費思量,荒誕背后有深意
這樁“和尚娶妻”的奇事,在豫南乃至更廣闊的區域內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據一位曾在馮玉祥部擔任參謀的保定軍校畢業生回憶,馮玉祥曾在一次晨操后,將全團軍官召集到跟前,指著校場邊新栽的樹苗說:“你們看這些樹,有人天天澆水就活得好。那些妓女就像野草,得給她們找個正經去處。”
在許多明眼人看來,馮玉祥此舉,固然有其性格中雷厲風行、不拘常理的一面,但背后亦有更深層次的考量。
當時,西北軍正處于擴編階段,馮玉祥既要防止部隊在駐防過程中腐化墮落,敗壞軍紀,又要努力維持其部隊“革命軍人”的進步形象,以爭取人心和外部援助。連蘇聯顧問私下也評論說,這道看似荒唐的命令,實際上蘊含了馮玉祥在社會改造與軍隊整肅方面的復雜意圖。
如此激進的命令在執行過程中自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開封城內歷史悠久的大相國寺聽聞信陽的風聲,惶恐不安,連夜派遣知客僧攜帶五百大洋前來疏通關系,希望能免于此“劫”。
最終,還是馮玉祥的參謀長劉驥想出了一個相對折中的辦法:對于那些愿意從良的妓女,發放路費讓她們返回原籍;對于那些無家可歸的,則統一安置到軍中的被服廠做工,學習一技之長。
盡管如此,據說還真有那么六七對“軍閥亂點鴛鴦譜”下的妓女與和尚最終走到了一起。
其中,更有一位還俗的武僧,后來在鄭州開了一間綢緞莊,生意興隆,他還時常向人提及,要感謝馮大帥當年的“錯配良緣”。
此事傳到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在日記中對此評價為“馮煥章盡做怪事”,流露出不以為然的態度。
而宋美齡則在一次婦女集會上,出人意料地稱贊此舉是“整頓風化之良策”,認為它在特定環境下起到了積極作用。
黑海悲歌英雄逝,未竟宏圖留青史
除了在治軍和社會問題上常有驚人之舉,老馮還有個響當當的外號,叫“植樹將軍”。
他手底下那支西北軍,也因此得了“植樹軍”的稱呼。
部隊走到哪里,就把樹種到哪里,據說官兵們都背著樹苗行軍,一有機會就刨坑栽樹。這股勁頭,讓許多地方都留下了西北軍的綠色印記。
特別是在徐州駐防那會兒,為了推行植樹,馮玉祥甚至頒布了一道極其嚴厲的告示,上面就八個大字:“砍一棵樹,砍一顆頭”。
這話一出來,當地老百姓都咂舌,私下里編了句順口溜:“老馮種樹不留情,誰動斧頭誰償命。”
只可惜啊,這位性情剛直的將軍,后來跟當時國民政府的頭號人物蔣介石,關系處得是越來越僵,最后差不多是鬧掰了,分道揚鑣。
到了民國三十五年,也就是1946年,馮玉祥動身去了美國。
名義上是去考察水利建設,畢竟中國是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學習人家先進的經驗也是正經事。
就在他考察期間,國內全面內戰的炮火熊熊燃起,消息傳到大洋彼岸,馮玉祥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寧。
他立刻在美國舊金山的報紙上發表了公開信,用懇切的言辭大聲疾呼,希望國共雙方能夠停止這場自相殘殺的戰爭,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成立一個能夠容納各方力量的聯合政府,共同建設國家。
有一次,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講,面對著臺下幾百名中國留學生,他毫不留情地痛斥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和無能,話說得相當不客氣,把當時的蔣介石政權比喻成“就像爛透的柿子”,一戳就破。
1948年,國內的解放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解放軍捷報頻傳。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向包括馮玉祥在內的一批愛國的、在野的民主人士發出了誠摯的邀請,請他們回國,共同參與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大家一起坐下來商量建國的大事。馮玉祥接到邀請后,可以說是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在蘇聯大使館的熱心幫助和安排下,馮玉祥和一部分隨行人員登上了蘇聯的“勝利號”輪船,啟程回國。
當“勝利號”輪船航行到黑海海域的時候,船上突然失火,火勢迅速蔓延。
根據幸存者的回憶,火災發生的那一刻,馮玉祥將軍正在自己的艙房里,聚精會神地整理和撰寫他的回憶錄。
當濃煙滾滾灌進艙房,生死攸關的時刻,警衛員沖進來要攙扶他撤離,卻看到將軍還在奮力地搶救那本浸透了他心血的筆記本,想要把它從烈火中保全下來。
最終,無情的烈火吞噬了船艙,一代愛國將領馮玉祥,就這樣不幸地在這次海難中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
[1]張梅玲,陳德金.馮玉祥是推動全民族抗戰的先驅和功臣[J].山東社會科學,1998(6):59-6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