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8日晚,北京交響樂團亮相“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在上音歌劇院相繼奏響科技交響樂組曲《交響編碼》《永恒的懷念》兩場音樂會。
科技交響樂組曲《交響編碼》出自青年作曲家鄭陽之手,由90后指揮家金郁礦執棒,攜手青年歌唱家張文沁、湯啟婧、韓蓬以及打擊樂演奏家宋洋共同演繹。
這場演出大膽打破傳統音樂范式,以生物科學、航天科技、量子力學為靈感,巧妙融合電子音樂、AI創作與視聽交互技術,讓交響樂以全新的立體姿態,詮釋藝術與科技共生之美。現場,幸運觀眾被邀請上臺,體驗AI即興作曲,讓音樂會變成一場突破想象邊界的視聽實驗,也讓人看到古典樂在未來的無限可能。
青年指揮金郁礦
《交響編碼》由六個樂章構成,首章“萬物生長”盡現自然生態,風聲雨聲、蟲鳴鳥語被巧妙編織成交響序曲。緊隨其后,“微觀世界”章節,音樂筆觸轉向精密與深邃,尾聲處漸強的音響,恰似科研征程中永不停歇的探索號角。第三樂章“太空探秘”將東方神話與現代航天精神完美融合,女高音張文沁化身“羲和”,以空靈的嗓音描繪了“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與“神舟飛天”的當代壯舉,這場跨越時空的音樂對話,既彰顯了中國航天的輝煌成就,也傳遞著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永恒向往。
青年歌唱家張文沁
最具先鋒性的第四樂章“時空隧道”,作曲家通過AI生成巴洛克至現代的多元音樂片段,借助科幻感十足的音效,實現數百年音樂風格的瞬間穿越。這場音樂實驗引發了人們對藝術本質與技術邊界的深層思考。第五樂章“量子節拍”以打擊樂為核心,打擊樂演奏家宋洋帶領觀眾墜入量子世界的混沌與秩序之中。終章“逐夢追光”,輝煌的人聲與交響齊鳴,由女高音湯啟婧和男高音韓蓬領銜演唱,將科技探索升華為對人類未來的頌歌,在音響洪流中,完成藝術與科學的融合與創新。
在這部科技交響樂組曲中,作曲家對電子音樂、AI創作與視聽交互技術進行融合嘗試,把抽象冰冷的科技概念巧妙地轉化為充滿溫度的藝術表達。鄭陽說:“作品的每個樂章都源自特定科技領域,同時又融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體現天人合一理念。”為創作這部作品,他在動筆前花費半年時間,學習電子音樂、聲學、實時交互及生物科學、航空航天、量子力學等前沿科技,并與科技專家深入交流。
譚利華執棒
8日晚上演的《永恒的懷念》音樂會,由譚利華執棒樂團演繹瓦格納歌劇《黎恩濟》序曲,大提琴家莫漠與樂團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并返場演奏了巴赫《降E大調第四號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薩拉班德”》。今年恰逢肖斯塔科維奇逝世50周年,樂團還上演了保留曲目《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
大提琴家莫漠
這是北京交響樂團近十年來首次亮相上海,也是京滬交響難得的對話。兩場兼具傳統底蘊與時代氣息的音樂盛宴,不僅集中展現我國音樂事業在傳統根脈上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更以多元藝術表達充分彰顯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精神。團長李長軍表示,上海和北京在交響樂領域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交響編碼》中運用的實時視頻交互、音頻交互以及電子音樂融合等技術實現音樂與科技的無縫結合,這與上海這座城市創新進取、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相呼應。
原標題:《時代交響|科技賦能《交響編碼》,古典樂與AI共舞》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