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有點不一般。
公歷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總共30天。
這可是10年來最短的三伏天,比常見的40天少了10天。老輩人常說“閏月年,熱翻天”,今年農歷閏六月。
閏月撞上三伏天,這夏天的節奏怕是要不一樣。按照干支歷法,三伏天長短和夏至后“庚日”有關。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中伏就只有10天。
初伏10天、中伏10天、末伏10天,湊成30天整。
不少人犯嘀咕:三伏天短了,夏天還會熱嗎?民間說法“公伏爽,母伏兇”,今年入伏是農歷六月廿六。
雙數日子屬于“母伏”,老輩人說母伏更熬人。再看農諺“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今年立秋在8月7日,末伏8月9日開始,屬于“秋包伏”。
這意味著立秋后還要熱上一陣,伏天沒那么容易結束。
還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
今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14:37,算“晚立秋”。按老祖宗的經驗,這高溫天氣怕是要多“賴”些日子。雖然三伏天只有30天,但熱量積累可能不簡單。
閏六月延長了夏季,太陽炙烤的時間更久了。
就像燜罐子飯,時間長了熱氣更足,暑氣容易攢起來。中伏正好在大暑節氣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那時候空氣又濕又熱,好比進了蒸籠,難受勁兒可想而知。
對咱農民來說,最擔心的是高溫影響莊稼。
玉米抽雄、大豆結莢都需要合適的溫度,太熱了可不行。要是碰上“頭伏雨,伏伏雨”,濕熱疊加更麻煩。莊稼容易生病,田管得格外上心,不然收成受影響。
也有人覺得,三伏天短了,熱的時間就少了。但老話說“熱在三伏”,哪怕時間短,中伏那陣兒也夠熱。就像火盆雖小,燒起來一樣燙手,可不能掉以輕心。
這幾年天氣總有些反常,該熱的時候熱得狠,該涼的時候涼得快。今年三伏天的長短和閏月疊加,更得留意天氣變化。家里的老人總說“夏天不熱冬天冷”,不知道有沒有道理。
但不管咋樣,提前做好防暑準備準沒錯。備點綠豆湯、藿香正氣水,屋里通風降溫不能少。
地里干活避開中午最熱的時候,別跟日頭硬扛。現在科技發達了,天氣預報能提前好幾天提醒。但老祖宗的農諺也有參考價值,多留個心眼沒壞處。
至于今年夏天到底有多熱,還得看實際天氣走勢。
三伏天短卻趕上閏六月,這里面的門道值得琢磨。您那邊關于三伏天有啥說法?
今年準備咋防暑?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大家一起嘮嘮嗑。
關注天氣號,后續高溫預警早知道。天氣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文中說法供參考,具體以實際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