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5日,在對東野十縱防守的黑山防線進攻數天無果后,廖耀湘絕望的發現,這黑山,自己怕是過不去了,而與此同時,部下又報告了一個讓他更加絕望的消息,東野的五、六縱與七、八。九縱,正在向他背后和側翼不斷逼近。
不僅如此,東野的一、二、三縱也已經到達黑山,正準備與十縱一起從正面向自己進攻。
這種局勢,讓廖耀湘腦子里只剩下一個字,那就是“跑”,并且還得馬上跑,但往哪里跑呢?這是一個讓廖耀湘在當時頗為糾結的問題。
一、廖耀湘的營口“執念”
在短暫的思索之后,廖耀湘最終決定,還是帶著部隊往營口跑吧。
營口在黑山以南,這里是距離廖耀湘最近的一個港口,只要能跑到這里,那么就能坐船出海,屆時,便能“海闊任魚躍”了。
而對于營口這個地方,廖耀湘有一種深深的“執念”。
早在錦州戰役前夕,他就向衛立煌提出,把沈陽國軍主力派出一部伺機拿下營口,這樣的話便能進可攻退可守,真要是局勢發展到無路可退的地步,還能借助營口從海上逃脫。
但奈何衛立煌不聽,擔心把主力派出去后沈陽兵力空虛,因此此事最終作罷。
到了錦州戰役打響后,為了應付老蔣要求沈陽國軍西進救援錦州的指令,廖耀湘再次提到了出營口的方案,在他看來,當時東野為攻打錦州,把遼南地區的部隊也抽調了過去,這么一來,整個遼南除了地方武裝之外,就出現了短暫的真空狀態,正是奔襲營口的好機會。
趁著這個機會,只要拿下營口,還可以通過營口從海上直接增兵葫蘆島,照樣能救援錦州。
這一次,衛立煌倒是比較認可該方案,但問題是老蔣不同意,為此,老蔣還親自飛到沈陽單獨召見了廖耀湘,迫于壓力,廖耀湘也只能答應出率兵西出沈陽。
對廖耀湘來說,營口是最后的且是唯一的退路,正因如此,他才會對這里執念頗深,而在廖耀湘黑山遇阻之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在第一時間想到了營口。
只不過此時整個東北的戰場態勢已經不同之前,東野大軍正從四面八方向他迫近,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么可能跳出包圍圈抵達營口呢?
實際上在這不久前,廖耀湘是有一次能順利抵達營口的機會的,并且有人已經給他做了一個成功的示范。
這個機會,就是在錦州戰役攻堅階段。
錦州戰役打響后不久,外圍據點被東野一一掃除,隨即便展開了總攻,而為了順利拿下錦州,東野幾乎是把全部力量都押了上去。
其中,東野四縱、十一縱在塔山負責阻擊國軍東進兵團,而五縱、六縱則是負責切斷廖耀湘縮回沈陽的退路,另外十縱是在黑山一帶阻擊廖耀湘西進,十二縱與各獨立師則是作為策應力量協助主力作戰,還有就是總預備隊的一縱在高橋一帶。
剩下的一、三、八縱和二、七、九縱,便是攻打錦州的主攻力量。
整個戰場態勢十分明了,那就是當時的東野幾乎全部的重心都在錦州上,不管是進攻錦州還是阻擊國軍救援錦州,總之主要精力還是在錦州這邊。
正因如此,在去往營口的這一路上,東野的兵力并不多。
而國軍52軍,即劉玉章部,正是瞧準了這一點并抓住了這個機會,用極快的速度一路往營口狂奔,最終順利抵達了營口。
當然,廖耀湘兵團體量肯定要比一個軍大,并且他一旦有動作,東野必然也會隨之響應,但不可否認的是,若是廖耀湘當時拼了老命往營口跑,即便是不能把西進兵團全都出去,但也會帶出一大部分。
畢竟當時東野的重心就是錦州,如果廖耀湘決心要跑,也只能等先拿下錦州再說。
但問題是,廖耀湘并沒有抓住這次機會,在出沈陽抵達新立屯后,“自作聰明”的想到了一個打彰武以便切斷東野后勤補給的主意,因此其兵團從新立屯直奔彰武,更要命的是,他還在這里盤桓了好幾天。
這么一來,大好的機會被他白白浪費,而等到錦州戰役結束,東野也騰出了手,這個時候他想跑,晚了!
不過即便到了這個時候,廖耀湘仍不甘心,因此在進攻黑山無果,且得知東野各縱正在迫近后,他決定再搏最后一把,試試能不能沖到營口去。
二、遼西覆滅
之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廖耀湘仍想著往營口跑,也是有原因的。
當時擺在廖耀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是回沈陽,但想回沈陽就得經過遼河,大軍速度必被拖慢,并且此時東野已經迫近,因此沿途也必將被東野攔截。
而國軍多支全軍覆沒的部隊已經證明,打野戰,大概率不是解放軍的對手,這一點也廖耀湘十分清楚。
因此,回沈陽是下下策,而第二條路,那便是去營口。
當然,去營口的話對廖耀湘來說也是危險重重,但這里面也不乏有機會,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營口掌握在國軍手里。
就在廖耀湘盤桓彰武停滯不前之際,劉玉章帶著52軍成功逃到了營口,由于當時東野主力都在錦州方向,所以劉玉章沒費多大力氣就占據了這里。
而這么一來,就讓廖耀湘看到了希望。
他就覺得,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全力往營口沖,利用東野主力縱隊都在自己周邊的機會,只要能沖出去,再由52軍進行接應,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當然,這一路上肯定是要有損失的,但就算損失,也比被東野困住全軍覆沒強得多。
出于這種心理,廖耀湘才有了再搏一把的想法,隨后他下令不過在具體安排上,他卻打起了小算盤,從某種角度來講,正是這個“小算盤”,導致了廖耀湘兵團的覆滅。
怎么回事呢?簡單來說,就是廖耀湘的私心在作祟。
在決定撤往營口后,廖耀湘下令,由49軍和新3軍作為先頭部隊打前站,71軍則作為殿后部隊,而他的嫡系新1軍和新6軍,則在隊伍中央。
這個安排,可以說是極具“國軍特色”。
國軍歷來的傳統,就是把自己的嫡系當“寶貝”不舍得用,而是把非嫡系當炮灰使,類似的例子在各大戰場上比比皆是,廖耀湘自然也不例外。
但這種安排通常會帶來的結果就是,那些被當炮灰的非嫡系國軍部隊往往怨氣極大,而這就會直接影響戰斗力和狀態。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被廖耀湘當先頭部隊的國軍49軍。
根據49軍軍長鄭庭笈的回憶,該部在被要求打前站探路后,部隊意見極大,加上從黑山緊急行軍,就讓該部的先頭部隊松垮到了極點。
不僅在前進中毫無隊形和紀律(挎著槍一邊走一邊打瞌睡),同時也基本喪失了警惕,甚至還把東野前來追擊的部隊當成了“友軍”(誤認東野追擊部隊中幾個穿大衣的是國軍“長官”)。
打前站的部隊都成了這個樣子,廖耀湘還怎么突破到營口?
也正是因為成功堵住了49軍,導致廖耀湘誤以為東野主力已經徹底切斷了他去營口的道路,因此再次改變撤退方向,決定撤回沈陽,而在撤回沈陽的路上,廖耀湘兵團子在東野各部的猛打猛沖下,最終覆滅在了遼西平原之上。
不過,對于到底是哪支部隊成功堵住了49軍,歷來說法不一。
三、誰才是堵住49軍的功臣?
按照普遍的說法,堵住鄭庭笈49軍的,是東野遼南獨立二師。
黑山阻擊戰打響之前,獨立二師最開始的任務,是從盤山一帶南下直奔營口,去這里有兩個任務,一來是防止廖耀湘從營口逃跑,二來則是防止有敵軍從營口登陸對廖耀湘支援。
并且,為了保證獨立二師更好的完成任務,東總還在10月20日下令,由參謀處長蘇靜攜帶重炮連自牤牛屯出發,與獨立二師會合,一并前往營口。
但到了10月21日,廖耀湘沒有直接往營口跑,而是向黑山發起了進攻,這個時候東總就認為,獨立二師去營口的意義不大,因此就下令,獨立二師改道進至新民與半拉門一帶,參與到圍殲廖耀湘的戰斗之中。
而對蘇靜和重炮連,東總也有新的安排,其中蘇靜繼續與獨立二師會合,重炮連則歸建。
到了10月23日,蘇靜與獨立二師會合,按照東總命令,他與獨立二師在盤山一帶隱蔽待命,之后到了24日下午15時,在蘇靜的指揮下,獨立二師主動出擊,自盤山北上,并在一野急行軍之后,抵達大虎山至臺安公路附近的繞陽河交匯處。
正是在這里,獨立二師撞上了鄭庭笈的49軍,由于當時大霧彌漫,兩軍碰面時距離僅有30米,而敵軍因警惕性極差,被獨立二師愣是用刺刀全部繳械。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獨立二師確實撞上49軍不假,但并非是49軍全部,而是該軍105師前衛團的一部。
這一點,在蘇靜的回憶里以及《遼沈戰役陣中日記》等多個資料中都有記載。
與此同時,東野的另一支部隊也抵達附近,誰呢?正是八縱的23師(師長鐘明彪),23師當時按照東總指令,前往六間房一帶進行布防,結果剛到這里,就也撞上了49軍,并且還是49軍105師的師部以及該師的直屬部隊。
隨后,23師果斷應戰,并很快將該股敵人殲滅。
也就是說,獨立2師與八縱23師,基本上是在同一時間(25日早7時左右)撞上了敵49軍的兩股部隊,并分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敵人消滅。
而23師經過審訊俘虜,得知鄭庭笈的49軍主力就在不遠的十七戶一帶,并且也得知兄弟部隊獨立二師也在附近。
在獨立二師師長左葉的回憶里,同樣也驗證了這一點,此外,左葉還提到,在當天早上8時左右,他和八縱的司令員段訴權還見了一面,兩人經過商議,決定聯手向十七戶一帶的49軍主力發起進攻。
所以這就十分清楚了,頂住敵49軍并由此讓廖耀湘誤以為南下之路被切斷的功臣,不屬于哪一支單獨的部隊,而是兩支部隊聯手拿下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獨立二師這支部隊,該師是在遼沈戰前沒多久才剛完成組建,論戰斗經驗并不強,但在遼沈戰中卻表現的相當亮眼,也正因如此,該師在遼沈戰役結束后,正式編入了東野主力縱隊之一的四縱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