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青年大街青年公園北側、有七中與文藝二校區配套的金廊公館項目新產品發布了。
這所樓盤在金廊沿線也算標志性名片建筑,戶型產品一直是以110-170㎡,空間理念并不突出;而今天的的新產品則是188-300㎡的兩代居產品,面積段有點大,沈陽也并不缺少,但與其說發布的是新產品,不如說發布了一種生活場景,觸動我買房思考方式。
01
三代人、兩代居。
金廊公館發布的產品大面積300㎡的產品,并非一套方正整體性的大平層住宅;而是以一套188㎡與一套110㎡戶型拼接而成的“套房”。
他推崇的是解決:中年階層,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老人支持但又有所顧忌的“同住不同房”的剛性需求;新產品用兩個入戶門,分隔了兩個家庭的獨立空間,用貼身但弱打擾的方式,規劃了新的三代同住的居住模型,品牌方還闡述了未來還將配備兩屋室內對講、老人安全與看護智能化系統,還有大家的家城心社區養老與醫療中心的配套加持等等...
國企對于配備的實用性與兌現力先不說,僅這種戶型分隔解決方案適配的,不就是年過40、上有雙親、下育一兒、工作綁身而分身乏術,孩子需要上下學接送安全、三餐按時保障的我的需求嗎?
02
父母老去是社會性問題。
說的大一些,老齡化現在已經是社會不可避免的問題;父母年華的老去唯有四條路走
1、兒女同住,全天候天倫之樂的選擇
2、老人獨居,三代人“串門”式相聚模式
3、養老社區,專業看護家境殷實之選
4、養老院,道德觀念與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作為中國傳統觀念暈染下的80后這代人,我已經把老人接到身邊,采用了第一條路;
當然了,之前也階段性用過第二條。
03
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問題。
1、曾經我與父母兩地居住問題:
· 代際觀念斷層產生的擔心 —— 老一輩受物資匱乏時代影響,形成了“節儉之上”的生活理念,比如反復加熱剩菜、反對使用空調等等;周末帶孩子看過他們后一家人豐盛的一桌子菜,很可能就是他們未來一周不變的“對付一口”;
· 時間成本 —— 曾經我住沈河,他們住丁香湖,晚上開車過去一定趕上高峰擁堵,往返耗時2-3小時,到家七八點,吃著也不舒服,吃完回去都快半夜了。周末如果早上過去,那就甭睡懶覺,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學?;顒印⑴d趣補習等時間占比越來越多,小時候一周兩天慢慢變得很難抽出時間。
· 心理糾結 —— 父母年齡越來越大,身體毛病也開始增多,老兩口對于體檢大多時候是避之如虎,說體檢了就像薛定諤的貓,你打開了就有50%的幾率檢查出毛病,那不就得影響心情還花錢,但不檢查我還會一直不放心有什么不舒服的時候不能馬上到位。
所以綜上,我走上了第一條路。
2、父母同住的問題:
· 育兒理念的鴻溝 —— 社會學調查顯示,65%的三代同住家庭存在隔代教育干預問題。祖輩多秉持“棍棒教育”和“經驗主義”,強調服從與安全;而我們這一代的“科學育兒”,主張民主溝通很難在家里統一陣營,最后變成了教育話語權的家庭博弈;很不幸,我家就是。
· 生活習慣的碰撞 —— 作息時間上,老人往往覺少早起,而我們不是因為夜晚加班,還是放飛自我刷刷手機而晚睡而產生兩代人的作息沖突。還有會產生隱私邊界感模糊而導致在家無法放松身心或產生沖突。父母在家,怎能光膀子?
· 中間代的身份撕裂 —— 40歲的中年代需要“子女”和“父母”的角色間動態切換。有研究顯示這類人普遍存在決策焦慮,38%因協調代際關系出現睡眠障礙甚至精神高壓,即當老子也是兒子,形成獨特的三明治一代困境。
04
新的解決方式。
如果住房更換為金廊公館的“同層不同戶”,就能很大程度解決上面各種矛盾的產生;所以我準備深入考察下了…
當然了,現在也有很多家庭采用了“同院不同戶”或者是“不同小區但隔街相望”的解決辦法,這個也是可取的,但往往必有一方的居住質量是偏低的,這樣誰住老的都有再次產生內心隔閡的問題;而且考慮未來父母一旦手腳不靈便了,推門就到的快捷,也能避免很多突發事件產生的懊悔,是不是?
當然也有不同觀點,我問了朋友的看法,她說理念挺好,但是不是離得太近了?
如果發生家庭戰爭,隔壁都聽見了,這樣會不會讓矛盾升級,讓家庭關系緊張呢?
嗯...我覺得有父母在側,不是能敦促大家控制情緒,避免影響孩子嗎。
就算要打,也能很快把孩子送帶對門,然后回屋再戰,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呢。
是不是這么回事,大家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