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河北邢臺臨西縣,有一個美麗的村子——東留善固村,它有著諸多光環: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植樹造林先進示范村……
而誰能想得到,它在六十多年前,還只是一個黃沙漫天的窮窩窩呢?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轉折是由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開始,她就是呂玉蘭。
呂玉蘭
這位平凡的女性,為何能讓貧窮的沙窩窩,變成全國聞名的金疙瘩?
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事跡仍被人所懷念,就連國家最高領導人都親自為她撰文,呂玉蘭為何會有如此崇高的聲望?
從高材生到農民
呂玉蘭出生在一戶普通的農家,戰亂時期的顛沛流離給她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那個年代,女性是沒有任何權利可言的,尤其是在蒙昧落后的農村,大多數父母都遵循著重男輕女的“老規矩”,但是萬幸的是,呂玉蘭有一對開明的父母。
她的家里僅有幾畝薄田,不僅要遭受地主的盤剝,還要忍受各種苛捐雜稅,每年收獲的那點糧食,別說填飽肚子了,就連養活一家老小都是個問題。
而且,東留善固村周邊有很多沙丘,每年春秋兩季,風一刮,到處都是黃土飛揚,當時的東留善固,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窮窩窩。
新中國成立后,呂玉蘭家也分到了土地,沒有了地主的剝削,也沒有了沉重的雜稅,呂玉蘭家的境況才開始有所改變。
1951你,這時的呂玉蘭也11歲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是對孩子的上學問題從不含糊,呂玉蘭被送到了村里的初小。
但是,對于女孩子上學,村里人議論紛紛,經常有人勸她的父母,“女孩子總歸是要嫁出去的,讀那么多書干什么?”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呂玉蘭的父母總是不與他們爭辯,他們對女兒是真心疼愛,既然女兒喜歡學習,那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她上學,別人怎么想的,與他們無關,
呂玉蘭也很爭氣,她知道自己比同學都要大幾歲,但她從不會因此沮喪,依然樂此不疲,而且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經常能得到老師的夸獎,兩年后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小。
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國家正在慢慢變好,也在父母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這更讓她下定了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讓父母的辛苦白費,也要改變家鄉貧困落后的面貌。
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她,才改變了她的人生。
15歲的時候,她從下堡寺高小畢業,在那個年代,高小的學歷基本可以與現在的高中畢業生平起平坐,她算是整個村子里實實在在的高材生。
以她的學歷,其實是可以去公社工作的,但是她果斷選擇回到了東留善固村,她要用她所學的知識,去實現她心中的理想:改變東留善固村貧窮落后的面貌。
此時的她或許并不知道,正是她的這一個決定,不僅改變了她自己的命運,也讓東留善固村,走上了歷史的轉折。
防風固沙一戰成名
回到家鄉后,呂玉蘭被選為了初級農業社社長,別看她年紀不大,但是干勁兒十足,而且敢想敢干。
當時的東留善固村,幾乎是在黃沙堆里掏出了個村窩窩,因為土地沙漠化嚴重,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留不住養分,所以種什么都難有個好收成。
呂玉蘭在課堂上學到過,防治風沙最好的辦法就是植樹造林,而且這也是老一輩的法子。
于是,呂玉蘭將這些經驗結合起來,風風火火地帶領著大家開干了。
沒有樹苗?那就采籽育苗!缺乏水源?那就帶領群眾打井……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做法,一次,因為天氣原因,她們培育了很久的樹苗全都被凍死了,大家辛辛苦苦勞作的成果付諸東流,每個人的心里都不好受。
這時,有些平時對呂玉蘭有意見的人便借題發揮,“折騰來折騰去,都是瞎折騰,要我說就不該這么做。”
“玉蘭吶,你想立功我們知道,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啊!”
呂玉蘭聽著大家的牢騷,并沒有生氣,而是耐心給群眾解釋: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防風沙,還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現在只是暫時遇到了困難,但是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我們一定能克服!”
此時,看著臉上和手上都生了凍瘡的呂玉蘭,這些人都紅了臉。
沒有女子不愛美,這一年的呂玉蘭,正是青春年華,但是因為頂風冒沙育苗植樹,經常許多天都不洗臉不洗頭,臉上的凍瘡有的甚至已經開始流膿。
但是她從沒有喊過苦,也從來沒有因為遇到困難就退縮。
在她的帶動下,僅用數年的時間,東留善固村一共打了四十多眼機井,平整土地四千余畝,開挖渠道長達三十多里,栽植林木總計一百余萬株,徹底解決了風沙侵害。
然而,解決風沙問題只是第一步,她最終想要實現的是讓老鄉們填飽肚子。
為此,她趁著農閑時,去了很多地方,學習別人的優秀經驗,然后結合東留善固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方法進行改良。
很快,還真讓她摸索出了一套科學的規劃,那就是洼地壓條子,坡地種楊柳,沙荒種果樹,沙坑種蘆葦。
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防風固沙,還能產生收益,所以大家的干勁兒都很高,她的這些方法,后來被推廣到了全國,她也因此一戰成名。
從1955年到1969年的數十年間,她先后四次被授予勞動模范,這是非常光榮的稱號!
她并沒有沾沾自喜,每天依舊是帶領著家鄉的人民,開挖溝渠,植樹造林。
然而,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事跡傳播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在1966年的國慶節,她受邀登上天安門觀禮,并且還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這讓她激動萬分,回去之后便發表了《十個為什么》的文章,將自己這些年的體會和學習毛主席精神的心得總結起來,得到了多家媒體的轉發。
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能力,1969年,她被選為了中央委員,而此時,她僅有29歲!
這時候的她,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很多人都以為她要留在中央工作了,但是,她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舉動。
為了大家舍棄小家
年僅29歲的中央委員,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她的前途一片大好,然而,她沒有任何猶豫,果斷向組織提出了申請,要求回到臨西去。
組織上也很快同意了她的申請,就這樣,呂玉蘭回到了臨西,擔任臨西縣委書記,從管一個村,到管一個縣,對她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為了盡快適應工作,她提出了“農業要上來,干部要下去”的響亮口號。
她自己就以身作則,經常扎著一條白毛巾,騎著自行車,深入全縣的鄉村進行調研。
她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發展農業和農村上面,所以,有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會忽略自己和家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人生大事——結婚,她工作到忘我,眼看已經成了三十歲的老閨女了,還沒結婚,這可急壞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周恩來總理。
總理和鄧大姐每次見面都要催她:“玉蘭,工作重要,婚姻也很重要啊!”
呂玉蘭知道總理是關心她,所以她也只能用工作來推托。
直到1974年,新華社記者張琳來到臨西,對她進行采訪,兩人一見如故。
張琳見她仍未婚,心里便起了想法,她思來想去,還真的在自己的同事里找到了一個人——新華社外事組的記者江山。
呂玉蘭和江山夫婦
江山和呂玉蘭一樣,也是出身農村,經過自己的努力,進入新華社成為了政治外事組的記者。
當張琳將自己的想法和呂玉蘭說了之后,呂玉蘭還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文化低。
但張琳卻說:“你文化低,他見識多,剛好互補!”
于是,在張琳的牽線搭橋下,呂玉蘭和江山結為了伴侶,此時的呂玉蘭,已經34歲了。
因為工作的原因,結婚之后,兩人仍然是聚少離多。
1977年,呂玉蘭當選為河北省委書記,這時的她剛剛37歲,是全國年紀最小的省委書記!
隨著職位的上升,呂玉蘭的工作也越來越繁忙,這時她們的孩子剛剛滿一歲,卻因為她要經常出去開會,沒有辦法一直給孩子喂養母乳,所以只能給孩子喂牛乳,因此呂玉蘭對孩子常常感到虧欠。
而且,盡管呂玉蘭已經是河北省委書記,但是她的戶口依然在農村,她沒有工資,每天就是一個工分,每個月由省委發放四十塊錢的補貼。
她的丈夫江山,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6塊,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養活一家人,屬實有點捉襟見肘。
但她從不多拿多要,當時,為了照顧她,省委特意每個月都給她補貼100元,卻被她拒絕了。
她說:“咱家困難,國家也困難。”于是,堅決地把錢退了回去。
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她發動全家人“開源節流”,不僅撿舊物去賣,而且家中的廢棄紙箱子也收集起來,換些微薄的收入。
那時,他們的家里,甚至連件像樣的家用電器都沒有,孩子看個電視都要去隔壁的人家去看。
呂玉蘭和友人
即便如此困難,她也從不收不義之財,一次,她剛回家,就被母親拉到了房間里。
母親指著床上的幾塊色彩鮮艷的良布,緊張地說道:“這是今天有人剛送來的,我不知道該不該收。”
呂玉蘭正色道:“不管這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我們都不能收!”
于是,她親自去將這些布退了回去。
正是因為她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為她贏得了諸多贊譽,也讓她在接下來的風波中,得以全身而退。
從省委書記到縣委副書記
1980年,黨中央開始走上正軌,作為特殊年代被從農村提拔上來的三位中央委員之一的呂玉蘭,地位就變得尷尬起來。
她沒有參與過違背組織紀律的活動,也確確實實是干實事的好干部,經過組織上的考察,1981年,決定將她調往河北正定,擔任縣委副書記。
從省委書記,到縣委副書記,這一年的她,已經41歲了。
盡管職位遭遇了斷崖式的調整,但是她從沒有抱怨,她不在乎職位的高低,總之都是為人民服務。
在當時,因為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剛剛開始實施,很多地方放不開,農民也存在著很多擔憂。
呂玉蘭為了將這項好政策推廣開來,在時任縣委書記習同志的支持和鼓勵下,不斷下鄉村和農民交流,同時要求各級干部,不僅要不折不扣貫徹中央的方針,而且還要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
同時,她也在調研中發現了“大包干”在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為此,她隨身都帶著一個筆記本,將每一項問題都記錄下來,等到去北京開會的時候就向有關部門反映。
當時,江山就勸她,“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呂玉蘭卻說:
“就算我不是省委書記了,但還是人大代表,是共產黨員,有問題就要向組織反映嘛。”
而且,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 ,她親自帶著正定的縣鄉干部到先進的地區學習取經,然后將成功的經驗和本地實際結合,發展生產,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無論是在什么崗位上,她工作起來都十分認真,總是會忘記看時間,開會、調研……長期的繁重工作,也讓她的身體每況愈下。
一天,睡夢中的江山隱約聽到了呂玉蘭的呻吟,他猛然醒來,發現呂玉蘭已經昏迷。
他急忙找人將她送到了醫院,經過檢查,最終確認,呂玉蘭患上了腦血栓。
盡管這一次,經過搶救,她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卻也為她的健康埋下了隱患。
1993年3月23日,呂玉蘭的腦血栓復發,這一次,她沒有能戰勝死神,帶著遺憾,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家人和未竟的事業,年僅53歲!
她的英年早逝,讓許多人扼腕嘆息,家鄉人民在村口為她修建了一座紀念堂,記錄下她的功績,讓子孫后代,記住這位改變了他們命運的人。
2019年,呂玉蘭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在逝世十六年之后,她的事跡,仍舊被人們所懷念,這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
結語:
呂玉蘭出生在農村,也扎根在農村。
無論何時,她都不曾忘記,自己是個農民,她的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讓農民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身在高位,不改本色,為人民服務,回到家里,她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好女兒。
她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著當地的人民,也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參考資料:
1、河北省英烈紀念園:《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呂玉蘭》
http://www.hebyly.com/a/hsbl/2018/0722/17982.html
2、今日頭條:燕趙晚報《讀英烈事跡 談勵志感想丨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呂玉蘭》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58016733564502068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3、今日頭條:中國青年雜志《呂玉蘭:我為人民打乾坤,甘愿當“傻子”》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98167289111511588/?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