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一場極端大風天氣席卷全國大范圍地方,四川也出現罕見的沙塵天氣;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貴州烏江百里畫廊景區水域遭遇突發大風發生游船傾覆事故;成都市一些地方接二連三遭遇大風天氣……近年來,一系列“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給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當極端天氣成為“常客”,如何在自然威力前保持清醒認知,科學有效應對變得尤為重要。要防范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損失,就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落實落細責任和防范應對措施,不斷提高全社會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的異常性、頻繁性、極端性進一步加劇,多年不遇、突破極值等情況有常態化趨勢,人類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21年鄭州的那場暴雨,氣象部門已發布最高等級紅色預警,相關部門卻沒有及時啟動應急響應,采取停課、停業、停工等措施,許多市民也心存僥幸照常外出。又比如在4月那一輪大風天氣中,政府已經通知了“非必要不外出”,但仍有個別人去“體驗”難得一遇的大風究竟有多大,甚至攀爬野山。在與極端天氣長期的博弈中,我們積攢了豐富的應對經驗,但隨著極端天氣成為“常客”,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放松警惕。今年春節期間,宜賓市筠連縣金坪村因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讓很多人倍感意外。畢竟,依照過往經驗,山體滑坡多發生在降雨較多的夏秋季節,這一次卻在冬季“上演”,讓人防不勝防。恩格斯曾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過往無數的災害事件表明,任何對極端天氣的輕視和怠慢,都可能給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埋下“定時炸彈”。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四川地理氣候條件特殊,地質環境復雜,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災多災頻災重災急是基本省情。面對如此嚴峻的災害形勢,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層次織密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各地區各部門要自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立足災害風險的長期性、復雜性、嚴峻性,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今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聚焦排查群眾身邊災害隱患這個主題,就是要把各類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成災之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各級各部門要針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涉災重點領域、重點場所和重點部位,開展風險隱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動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實處、落到基層;要廣泛動員群眾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參與防災減災行動。“君子不立于危墻,智者不陷于覆巢。”我們每個人都是安全的參與者,雖然不能阻止極端天氣的發生,但一定要有防范災害發生的安全意識。當我們出行旅游時,一定要查查天氣預報,如果有暴雨、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該調整行程就調整。游玩過程中,也要保持高度警覺,隨時觀察周圍的環境,注意身邊存在的安全隱患,留意山體有沒有土石松動等滑坡跡象,河水是否突然變渾濁、水流湍急,主動遠離有危險的地方。防災減災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當每個人都從極端天氣的“被動受災者”轉變為“主動防御者”,就算未來有再多“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都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最大程度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損失。(蜀安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