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林志玲最近的活動視頻,我有點不敢認。
視頻里,她的拘謹姿態與往昔的大氣從容判若兩人。
乍一看確實有點像日本主婦,難怪會被網友吐槽“日里日氣”。
有人說這是因為婚后入鄉隨俗,文化像溫水煮青蛙般滲透進肢體記憶。
那今天就來聊聊,中日女性的儀態,差別到底在哪?
林志玲,怎么變得“日里日氣”了?
天啊,林志玲怎么變成這樣了?!
最近刷到她現身活動的視頻,評論區一水兒地說她“日里日氣”。
雖然臉沒什么太大變化,但她這次衣著保守得過分,曾經大氣明媚、優雅得體的穿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規矩矩、嚴嚴實實的粉色長裙。
狀態更是讓人震驚:縮頭聳肩,勾手勾腳,踏著日式小碎步,眼神閃躲,笑容勉強,透著股子拘謹和不安。
這哪還是我們印象中那個落落大方、光芒萬丈的志玲姐姐啊?
我還刷到了幾個對比視頻。
很明顯,在中國的時候,她的儀態是舒展大氣的。
身姿挺拔,裙擺飛揚,眼神明亮有神,仿佛自帶光芒,不管做什么,都是全場的焦點。
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讓人移不開眼,溫柔又精準地擊中所有觀眾的心。
那時的她,連指尖都帶著舒展的生命力。
不過,這其實不是林志玲第一次被說日化了。
之前就有人發現,她招手的姿勢很像日本女星。
從妝容造型,到不經意的舉手投足,也都越來越像日本主婦。
除了林志玲,另外一個肢體語言日式化的明星,就是久居日本的蒙嘉慧。
早前,她與鄭伊健一起回港出席活動,也被報道肢體語言像日本婦女。
今天,咱不聊“女神是否隕落”,單純來深挖一下:中日女性的儀態,差異到底在哪?為啥讓人一眼就看得出區別?
中日女性,儀態有何不同?
若說中國女性的儀態關鍵詞是“舒展”,日本女性的則是“縮斂”。
中國古代女性儀態的核心是“端莊”。
儒家強調“正襟危坐”“行不露足,笑不露齒”,貴族女性行走時步伐輕盈如弱柳扶風,配合寬袍大袖的深衣,行走時衣袂飄舉,漢代以后,禮制愈發嚴苛。
但道家思想又為這份端莊注入了舒展的生命力。
魏晉時期的《洛神賦圖》中,女子體態豐腴卻不失靈動,衣袖翻飛間盡顯自然之美。
唐代仕女圖中的女性,雖衣袂飄飄,但腰背挺直,體態豐腴而松弛,透著一股“天地與我并生”的從容。
日本禮儀深受中國漢唐文化影響,并逐漸走向極致。
中國漢代的“跪坐”(臀部貼腳踝)傳入日本后,演變為“正座”(臀部直接壓于腳后跟),成為女性“謙卑”的象征。
這種坐姿要求膝蓋并攏、背部微弓,長期訓練下,自然形成內斂的肢體習慣。
在神道教的潔凈觀與物哀美學中,日本禮儀更是逐漸發展出獨特的縮斂之態。
平安時代的貴族女子以“黑齒白面”為美,用鐵漿染黑牙齒、鉛粉涂白面部,配合拖地十二單的繁復和服,行走時需微屈雙膝,小步挪動。
江戶時代的“小袖”服飾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約束,窄袖限制手臂擺動,腰帶緊束腰腹,茶道中的“跪坐”和“點茶”禮儀,更是將身體的克制推向極致。
到了近代,中日女性的儀態都受到西方影響,開始嬗變。
中國女性的儀態變革始于一場身體解放運動。
清末民初,隨著纏足陋習被廢除,女性終于掙脫了三寸金蓮的桎梏。
新文化運動時期,女學生剪短發、穿“文明新裝”,大步流星地走在街頭,用舒展的步態宣告新女性的誕生。
旗袍的出現更是神來之筆,開衩與修身剪裁既保留了東方含蓄,又勾勒出身體曲線,女性的步態從此多了份搖曳生姿的自信。
日本女性則在明治維新的西化浪潮中經歷了 “洋裝與和服” 的拉鋸戰。
1886年,高等師范學校女子部率先規定“一律著洋服”,束腰長裙與皮鞋取代了和服,但這種模仿西方的儀態很快引發爭議。
到了大正時期,傳統審美回潮,女學生重新穿上振袖和服,卻在發型與配飾上融入西式元素,形成“和洋折衷”的獨特風格。
如今,中國女性的儀態表達越發自由舒展,街頭隨處可見昂首挺胸、步伐輕快的女性。
而日本女性仍更多受到等級社會和恥感文化的影響。
職場中,鞠躬度數精確到15°(社交)、30°(商務)、45°(鄭重),遞名片時必須雙手舉過胸口,視線落在對方領帶第三顆紐扣處......這些禮儀還帶著很濃的社會規訓意味。
聊完中日女性姿勢的古今對比,終于要觸達最核心的問題。
這些肢體習慣的差異,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差異?
我翻了好些資料才發現,原來我們對“舒展”與“縮斂”的選擇,早在文化根系里就埋下了不同的種子。
中國文化講究身心一體,儒家以正襟危坐規范肢體,強調修身即修態;道家主張虛靜自然,舒展自在。
二者融合,形成收放由心的身體觀,既重禮儀端莊,也求順應自然。
日本受神道教和恥感文化的影響,追求縮小自我邊界。
社會學家浜口惠俊指出,身體是“人際關系的媒介”,通過鞠躬、屈膝等動作主動釋放不冒犯信號,本質是恥感文化下的生存策略。
在美學傳統上,中日也有明顯區別。
中國美學骨子里愛“大”。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里說,中國美看重“氣勢”,身體是生命力的載體。
從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到毛澤東“自信人生二百年”,連肢體動作都帶著吞天吐地的氣勢。
中國人欣賞的一直是端莊大氣的美。
日本剛好相反,他們把“小”玩出了花。
江戶時代的小袖衣服,袖子窄得胳膊都抬不高;茶道里的侘寂美學,講究在小空間、小器物里找美感。
現代卡哇伊文化延續這一邏輯,還催生了歪頭殺、貓咪坐姿等幼化姿態,本質是對精致縮斂的極致追求。
社會結構的差異,也明明白白的寫在了中日女性的儀態里。
費孝通說中國社會是 "差序格局",就像石頭扔進水里的漣漪,越親近的人,邊界越松。
肢體禮儀也是如此,講究的是“親疏有別”,而不是絕對等級。
比如晚輩對長輩表達,主打語言問候,而不是非得90度鞠躬,到了現代職場,則更加推崇平等。
日本則是把等級刻進DNA里,身體就是社會階層的“可視化標簽”。
明治維新后要求連鞠躬度數都分三六九等:對長輩45度,平輩15度,遞名片得彎腰30度,雙手舉過胸口。
三菱商社80年代的培訓手冊里,新員工得練三個月姿勢,就為了學會“下位者”的肢體語言——膝蓋該彎多少,視線該落在哪,全是規矩。
中日女性的儀態差異,本質是兩種文化對“女性身體如何與社會互動”的不同回答。
這種分野無關優劣,卻清晰勾勒出兩個民族對“美”“秩序”“個體”的深層認知。
而林志玲的儀態變化,本質其實就是文化適應的一場“變形記”。
有人痛心“女神變主婦”,但換個角度想:她或許只是找到了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罷了~
美人在不同的階段,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和變化。
曾經的她,在事業上風生水起,是獨立自信的女性代表;現在的她更注重家庭,在婚姻中尋找另一種幸福。
之前在訪談里,她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我也在慢慢適應新的角色。
剝離了“完美女神”的人設標簽,她終于能在生活里長出自由的褶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小伙伴們最近想看什么內容呀?
你們的一鍵三連決定下期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題,點贊TOP1的選題有機會被我們做成推文。
如果被選中了,我們還會給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喲~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這個多彩的世界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發現它們的雙眼和勇氣~
本群0元起拍,包括首飾飾品、文創周邊、穿搭配飾、生活好物~當然還有店鋪內沒有的“小藏品”~
最最最重要的是,印客美學有的遠不止這些,甚至有機會成為印客的好物甄選官,賺點零花錢~
歡迎入群。拍賣活動上的成交,就是開啟新篇章的鑰匙~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