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奧匈帝國,是個軍工業發達的的國家,有幾家著名的兵工廠,其中斯柯達兵工廠以制造火炮馳名,奧匈軍隊裝備的M1915型75毫米山炮,就是這家廠的一款精品。
斯柯達M1915型山炮設計非常成功,炮管后坐力系統為液壓氣動式,返回由彈簧輔助。炮閂為半自動橫楔式,擊發裝置帶有卡鉤,以防止在關閉炮膛之前意外走火。M1915型山炮的炮管設計與眾不同,它采用內外兩層的炮管,內層炮管安裝在重達95公斤的外部導向炮筒中。這種設計雖然增加了火炮的重量,但卻提高了射擊時的穩定性。該炮的瞄準系統為獨立性的,與炮身不發生直接的接觸,在進行瞄準時,只要操作瞄準具,而無需反復調整沉重的炮身。
在設計M1915型75毫米山炮時,斯柯達的技術人員還盡量減輕火炮的重量,因為奧匈帝國山脈眾多,太重的火炮影響機動能力。M1915型75毫米山炮作戰重量613公斤,炮管長1155毫米,炮口初速350米/秒,高低仰角-9~+50度,后坐距離390~990毫米,方向射界7度,使用的榴彈和榴霰彈分別重5.5、6.5公斤,最大射程7000米。
M1915型75毫米山炮性能優良,除了裝備奧匈軍隊,還在其它國家的軍隊中使用。德意志帝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購買了不少M1915山炮,作為近距離支援火力
意大利在一戰爆發后加入了協約國的陣營,因此在戰爭結束后繳獲了大量M1915型75毫米山炮,由于該炮性能優良,意軍將這些炮編入炮兵部隊中使用,并命名為75/13型山地榴彈炮。1932年,意大利軍方責成本國的兵工廠為75/13型研制了專用的M32型榴彈。這種炮彈比原先M1915型山炮使用的5.5公斤榴彈重,為6.35公斤,內裝600克TNT炸藥。新型M32型榴彈外形設計更合理,裝藥量又多,因此其射程更遠,達到8250米。
1935年10月,意大利軍隊入侵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M1915型山炮隨意軍在東非作戰。1936年7月24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派遣志愿軍前往西班牙幫助國民軍,于是M1915型75毫米山炮又參與了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軍隊手中的M1915型山炮參加了希臘戰役、北非戰役和東非戰役。
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垮臺,納粹德國出兵占領了意大利北部,妄圖阻擋盟軍的進攻。在反對德軍占領的意大利游擊隊中,拆卸后方便攜帶的M1915型75毫米山炮,成為其打擊德軍的利器。
久經戰火考驗、性能可靠、耐用皮實的斯柯達M1915型75毫米山炮,在二戰結束后仍然在意大利軍隊中使用,直到五十年代后期才被新型火炮取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