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一假期剛過,香港那邊就統計出了內地游客前往香港的人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整整91萬內地游客前往香港。
不過,就當大家還沉浸在這組數字的震驚中時,一則“內地游客被集體定罪、拒絕入境”的帖子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很多網友都感到憤怒,原本很平常的出行風波,瞬間變成了一場輿論風波,那么,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么?
網絡圖片
香港五一的城市縮影
根據香港發布的消息顯示,截止5月5日晚上九點,內地“五一”假期期間內地訪香港旅客大約91.3萬人次。
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去年五一假期5天訪港內地旅客得到79.6萬人次,有了內地旅客的前往,立馬帶動了香港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向好。
但是就在黃金周期間,香港的24小時快餐店、便利店、通宵影院成為意想不到的“夜宿地標”。
網絡圖片
凌晨三點,旺角麥當勞玻璃上蒙著水汽,門內卻是另一番景象,年輕情侶用行李箱搭建“床鋪”,學生把外套披在身上蜷縮在卡座角落。
大叔打著呼嚕,旁邊放著喝空的可樂杯,這不是災后安置點,而是普通游客在無處落腳后的“創意住宿”。
信息來源:海外網2025-05-06“五一”假期香港迎逾91萬人次內地旅客
對很多香港市民而言,這樣的場景突兀而刺眼,論壇上,“影響市容”、“占用資源”、“擾民”的言論鋪天蓋地。
本地居民紛紛抱怨,原本該用于快速餐飲、短暫停留的公共空間,如今被“外來人”長期“霸占”,快餐店從商業設施變成社會沖突的前線陣地,公眾空間的使用權悄然變得緊張而有階級意味。
但問題真的只是“游客素質低”嗎?從另一個角度看,游客選擇麥當勞過夜,或許是無奈下的理性選擇。
網絡圖片
在香港節假日期間,經濟型酒店房價成倍上漲,一間原價三四百港幣的賓館,五一期間飆到兩千以上。
對于預算有限、行程緊湊的游客來說,花費高昂的住宿成本顯得既不劃算也不必要,當這件事情登上熱搜之后,有人看熱鬧不嫌事大,直呼“乞衣襲港”,“影衰同胞”等各種難聽的話。
香港輿論迅速分化,有部分香港市民將內地游客貼上“破壞城市形象”標簽,還有網友在評論區攻擊內地游客“帶不動經濟”等。
麥當勞過夜
但事實卻和他們想的相反,有人因為證件丟失,無奈只能被迫滯留,有人因為身份證丟失無法入住酒店,只能在麥當勞過夜。
這也引出另一個現象——近年來在內地年輕人中爆火的“特種兵式旅游”,他們以“少花錢、多打卡、走得快”為信條,追求的是效率與性價比。
香港主打中高端購物型旅游,面向的是來掃貨、度假的“錢包型”游客,但今天,當短視頻和社交平臺改變了旅游動機。
香港內地帖子
從買轉向拍、從玩轉向曬時,香港的空間和服務體系仍停留在舊有模式,高消費為主,低價接待為輔,缺乏對新興客群的精準理解與配套回應。
最令人警醒的是,這種接待錯位導致的不僅是游客的不適,還有城市公共空間的崩潰。
信息來源:澳門江湖2025-05-06內地客窮游香港擠麥當勞被批乞衣襲港,去食店再拒低消:我們不服
快餐店并不是本應承擔旅宿功能的地方,卻成了“非正式旅館”,口岸不是應對長時間滯留的空間,卻天天人山人海、廁所排隊數小時。
當我們還在討論游客睡在快餐店“像不像乞丐”時,更應反思:如果一個游客連過夜都無法安心地完成,所謂“購物天堂”的光環是否也變得空洞而脆弱?
信息繭房與算法情緒:網絡放大的集體“審判”機制
當91萬內地游客涌入香港,網絡并沒有用熱情迎接這場流動,而是迅速筑起了情緒的高墻。
網絡圖片
在社交平臺上,關于“內地游客”的討論幾乎陷入標簽化的狂歡,他們被戲稱為“蝗蟲”,比喻為成群結隊、啃噬資源的外來者。
問題的關鍵,在于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臺日益強大的“情緒驅動”機制,平臺的推薦邏輯,是圍繞用戶的興趣與反應不斷“精煉內容”——憤怒比同情傳播更快。
諷刺比事實更容易引發轉發,于是,一個游客隨地躺臥的照片,不會被還原為“沒有經濟能力的過夜者”,而是被加工為“素質低劣的入侵者”。
網絡圖片
這種經由算法篩選后形成的“信息繭房”,不斷加強人們原有立場,使理解空間越來越小,而對立越來越強。
在這種環境下,公眾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極端化、非黑即白,有人一邊在短視頻平臺看著游客搶金店、打卡網紅點,一邊在論壇上指責“睡漢堡王”的行為丟人現眼。
媒體則傾向于選擇沖突性更強的畫面與詞語來吸睛,“香港淪為難民營”“內地游客霸占快餐店”等標題屢見不鮮,進一步推高了仇視氛圍。
信息來源:澳門江湖2025-05-05內地旅客狂贊香港值得,一個行為卻引來黃絲瘋狂嘲諷“乞衣襲港”
這種信息環境,讓理解與包容的聲音逐漸消失,而“集體審判”成了網絡的主要議題設置方式。
黃金消費與漢堡墊枕頭:香港旅游景象的冰火兩重天
在五一假期的香港街頭,呈現出一種極致的分裂美學,銅鑼灣、尖沙咀的金店門口排滿提著手提箱的游客。
另一邊,佐敦、旺角的麥當勞卻被擠成“夜宿廣場”,有人席地而睡,有人把紙袋當枕頭,等待天明,從紙醉金迷到樸素歇腳,不過幾個地鐵站的距離,卻仿佛橫跨兩個世界。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場景,正是當代大眾旅游的新現實,在宏觀經濟敘事中,內地游客依舊是香港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柱。
更矛盾的是,游客的“消費標簽”被雙向使用:當他們買金買表,是推動GDP的“功臣”。
當他們睡在快餐店、涌入口岸時,卻成了城市形象的“污點”,這種雙重標準并非罕見,而是當下城市治理對大眾旅游認知失衡的表現。
期待游客帶來利潤,又不愿為他們提供基礎的容納條件,導致城市在節假日陷入周期性混亂。
制度滯后與空間錯配:城市準備好擁抱“大眾游客”了嗎?
香港作為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長期以來憑借其獨特的購物天堂和繁華的都市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來臨,香港城市的硬件設施和服務體系卻顯現出了無法承載大規模游客涌入的短板。
網絡圖片
在香港住宿問題尤為顯著,普通酒店的價格不但上漲迅猛,還面臨著“高價低質”的困境,許多游客不得不選擇廉價、條件差的住宿設施。
與此同時,快速膨脹的游客數量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導,導致公共空間的錯配和供需矛盾的加劇。
信息來源:星島粵港通
像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原本是供人短暫停留的地方,卻被迫成為“臨時旅宿”,這類非正式的住宿空間在深夜顯得尤為擁擠,導致本地居民和游客之間的摩擦不斷升級。
香港各行業在五一瘋狂上升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建議特區政府把我母親節和暑期吸引旅客到港消費,并且還鼓勵餐廳增加電子支付服務以此方便內地游客。
香港酒店行業在五一期間收獲很是豐富,有的酒店假日預訂率已經達到了九成,還有的酒店已經爆滿。
網絡圖片
由此可見,內地游客已經帶動了香港旅游業,因此,有人提出建議,香港應該提升旅游承載力,善用科技手段在重點景區提供實時交通提醒,在景區增加餐飲和紀念品店鋪。
結語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有能力在一些方面進行突破與創新,當城市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它不僅是在接待異地來客,更是在面對自身未來。
如果一個城市只接待高消費者,羞辱低消費者的話,那么,它的路注定走不長,只能活在短期利益中。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