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內蒙古大興安嶺5月10日電 題:84瞭望塔上浪漫的孤獨
作者 張瑋 涂艷玲
“他守著塔,守著山,我守著他。看著他平安、這片森林平安,我就心安。”天還未亮,王香環就起床為愛人姚建民準備中午的飯菜。
5月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寒意尤濃,溫河生態功能區84瞭望塔的瞭望員姚建民每天6時準時從瞭望站出發,徒步1個小時到達瞭望塔,開始一天的瞭望工作。王香環則留守瞭望站,負責物資調度、日常聯絡和這個“小家”的后勤保障。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國有林區。這里矗立著290座瞭望塔,866名瞭望人員從3月15日進入春季防火期上塔,開啟為期8個月的守護。姚建民夫婦名列其中。
圖為姚建民、王香環夫婦一起守護84瞭望塔。 涂艷玲 攝
84瞭望塔在海拔900米的山頂上,是內蒙古森工集團伊圖里河林業公司溫河分公司唯一的一座塔站分離的瞭望塔,與山下瞭望站直線距離3公里,山路崎嶇蜿蜒,坑洼不平。
這條布滿碎石與泥濘的山道,僅有3米寬,一側緊貼著陡峭的山體,另一側則是幾十米深的陡坡,這是唯一通往84瞭望塔的路,姚建民走了28年。
姚建民1992年參加工作,成為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名快速撲火隊員。1998年,他主動申請成為瞭望員,正式接管84瞭望塔。
“這份‘孤獨’的瞭望工作需要有經驗的人,我太熟悉這片山林的環境,干這份工作再合適不過。”姚建民說,那時候孩子小,妻子偶爾上山,為常年不回家的姚建民洗衣做飯。
起初只是臨時幫忙,但看到丈夫總是獨自一人生活工作,王香環便決定和他一起上山,相互陪伴,共同守護這片山林。從此,夫妻二人形成“塔上+站里”的互補模式,王香環也就此成為塔下的“第二雙眼”。
84瞭望塔塔高24米,可覆蓋監測15000公頃森林,它所處的位置是這片山林的制高點,視野開闊,能夠俯瞰周邊大片森林區域。
王香環說:“我愛人的工作關乎著這片山林的安危,關乎著無數生命和生態安全,我得支持他。”
可山上的生活并不輕松:飲用水需要從山下運輸上來,每一滴都顯得格外珍貴;信號不穩定,與外界的聯系時斷時續;遇到惡劣天氣,狂風呼嘯著拍打在瞭望塔上,讓人膽戰心驚……
“以前,我們監測火情全靠肉眼和望遠鏡,一旦遇到大霧等惡劣天氣,視線受阻,監測難度極大;通信設備也很落后,對講機信號不穩定,有時和指揮部取得聯系都困難。”姚建民說,“生活條件更是有限,站里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酷暑難耐,吃得也比較簡單,都是一些耐儲存的食物。”
有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了好幾天,山林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瞭望塔周邊的道路被大雪掩埋,夫妻倆的生活物資告急,信號中斷聯系不到山下,他們只能省吃儉用,熬了過來。
“現在想想,就是靠著一份熱愛和信念堅持下來的。”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日子,姚建民只是笑了笑。
圖為姚建民在84瞭望塔上瞭望。 涂艷玲 攝
如今,夫婦倆的瞭望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塔上安裝了高清攝像頭和先進的監測設備,能夠24小時全方位監測森林狀況,哪怕是很細微的異常都能及時發現。通信設備也更新換代,有了穩定的5G網絡和衛星電話,溝通方便又快捷,隨時可以和女兒、外孫視頻。”談及現在,姚建民眼睛一亮。
王香環告訴記者,瞭望站也做了保暖和隔熱改造,還配備了冰箱、微波爐等電器,食物種類也豐富了起來。
姚建民夫婦對這座塔有感情,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這就像他們的第二個家。
“看,這些樟子松和白樺在夏日里顯得格外挺拔。”姚建民手握望遠鏡環視著起伏的林海,對記者說。
今年姚建民已經57歲,王香環53歲。28年來,他們看著山林在四季更迭中變換色彩,從嫩綠的春天到金黃的秋天,再到銀裝素裹的冬天,每一幅畫面都訴說著夫妻倆與這片森林的浪漫約定。(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