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我們有很多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不認為孩子有獨立的人格。他們像養寵物一樣養孩子。”
這是王朔在《致女兒書》里寫的一句話,胖胖一直記得這句話。
這句話,在胖胖看來太有代表性了。
說得直白點,這是一種披著“愛”外衣的控制欲。
就像很多父母常掛嘴邊那句“我是為你好”,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你好,是為他們心目中那個“理想孩子”的樣子好。
他們不接受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接受的只是一個“聽話的我復制品”,一個完成他們沒完成夢想的工具,一個“寵物型”的人生附屬品。
說到底,他們愛的是“孩子”這個標簽,但未必真的在意孩子這個人。
在他們眼中,孩子不是一棵樹,而是一根旗桿,要插上他們的榮譽。
他們想看到的是“聽話、成績好、乖巧懂事、爭光露臉”,哪怕這些東西的代價,是孩子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痛苦。
最近就有這么一則新聞:
5月9日,看看新聞報道了這樣一件事:
#父母花光積蓄將抑郁孩子送進矯治機構。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有父母希望通過“軍事化管理”把抑郁的孩子“改造”過來。
他們不惜花光所有打工積蓄,把孩子送去封閉式矯治機構——也就是所謂的“特訓學校”。
他們相信這些機構里有“能讓孩子變好”的捷徑,防沉迷、防網癮、提高自律,還能“快速治好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回來就能好好學習”。
這在胖胖看來呢,完全就是一場披著“心理輔導”外衣的暴力訓練騙局。
而孩子小毅,是被確診為“抑郁癥+重度焦慮癥”的。
結果呢?
父母看到報告,第一反應居然是:“不信。”
覺得孩子是在裝,覺得“矯情”,覺得是“不想學習的借口”。
孩子確診了抑郁癥+重度焦慮,他們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震驚、心疼,而是不信——他們更愿意相信孩子“在演”,而不是孩子真的在“痛”。
所以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帶孩子去正規醫院復診,不是找靠譜心理醫生干預治療,而是把孩子送進了一個全封閉、沒有醫療資質的“特訓學校”。
孩子明確告訴你“我生病了”,你卻堅持認為他“在裝病”。
孩子在求助,你卻把他推進一個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更嚴重后果的地方。
胖胖看到這里真的是很心疼,為什么心疼?
因為這樣的事,胖胖自己就親眼見過。
相信大家也聽過胖胖提到過,像胖胖身邊也有一些孩子,真的患有心理疾病,可他們的父母不是把孩子送到“特訓學校”,而是轉頭去問神、看風水。
有的家長說:“是不是被什么臟東西附身了?”
有的說:“要不要找個大師看看八字,是不是家里風水出了問題?”
還有的,真的拿著符水讓孩子喝,說“喝完就好了”。
你說孩子是生病了,他們說孩子是中邪了。
你說孩子需要看醫生,他們說要找大仙畫個符。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孩子“中邪”,而是家長在科學和迷信之間,選擇了讓孩子更危險的那條路。
這些孩子明明只需要一點科學的理解,卻只能在父母的愚昧里無助掙扎。
所以胖胖特別能共情這些孩子。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他們是真的不懂什么是對的。
他們用自己那一套“經驗主義”和“民間偏方”,去“救”一個他們根本不了解的孩子,結果往往是越救越糟。
一個患病的孩子,被父母當成“被附身”的工具,被一頓又一頓“民間偏方”折騰。
那個孩子最后發展成重度,連上學的資格都耽誤了。
那一刻我真覺得,最可怕的不是抑郁癥本身,而是來自家長的“誤解”,這種的愚昧折騰,才是最致命的傷害。
你說說,這些操作,到底是救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聊回正題,這里其實就暴露了很多家庭里的一個核心問題:
家長從來沒打算“理解”孩子,他們只想“修理”孩子。
這不是溝通,而是一種“控制與馴化”。
他們也不是在教育孩子,他們是在調試一臺“出了故障的工具”。
哪怕你告訴他“孩子有病”,他們第一反應也是:“那得快點治好,趕緊回到學習正軌上來。”
在他們眼里,“學習”才是目標,其他的情緒、健康、尊嚴、人格,全是干擾項。
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去“特訓學校”。
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他們對“愛”的理解,根本就有問題。
他們把“愛”當成控制,“為你好”當成打壓,“教育”變成了“改造”。
而這些特訓機構,就是打著“改變孩子”的幌子,滿足家長的控制欲,收割焦慮的騙局。
你以為他們救的是孩子?
其實他們只是在花錢買一個“聽話的幻覺”。
這事不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背后是一整套對“成功”偏執理解的教育價值觀,是一種“孩子要聽話、要上進、要出人頭地”的單一成功模型。
父母焦慮,社會裹挾,機構收割,孩子承壓。
所有的矛盾都匯集在那個最脆弱的人身上——孩子。
而最諷刺的是,他們明明說著“我愛你”“我是為你好”,可做的事情卻是在一步步毀掉你。
“為你好”這句話,以前我們聽得太多了,聽到麻木。
但我們真的應該開始反思這四個字了。
它常常不是一種關懷,而是一種把孩子當工具、當財產的思維荼毒。
很多父母不敢承認自己失敗,所以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
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焦慮,所以他們把焦慮投射給孩子。
他們不相信專業,不尊重科學,他們更愿意相信一種“折騰一下就能變好”的偏方。
而這些“心理特訓學校”,就是打著這個心理開門做生意的。
一邊是宣傳片里光鮮亮麗、“孩子笑容燦爛”的假象,一邊是封閉、暴力、甚至虐待的現實。
可是,為什么這些東西屢禁不止?
因為它們滿足了太多父母的“幻想”。
他們幻想有一套馴化,可以“糾正”孩子的“異常”,讓他們變回那個理想中聽話、上進、積極的樣子。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你不能一邊罵他“太玻璃心”,一邊又強迫他吞下玻璃。
你以為你在“救”孩子,但你有沒有想過,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改造營,而是一個理解他的大人?
抑郁癥不是“裝的”,不是“懶惰”,不是“不聽話”,更不是“該打一頓就好了”的事。
它是一種病,是需要理解、專業治療、陪伴支持的病。
不能認清這一點的父母,再怎么說“我為你好”,都是一場災難。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
“野蠻的教育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束縛,先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再指望他成為天使。”
難道不是嗎?
愛,是在孩子無助的時候,不是罵他矯情,而是陪他一起面對黑暗。
責任,也不是送他進改造營,而是承擔起作為父母的責任,去學習、去理解、去求助專業力量。
“為你好”,請先把“為”字去掉,先做到“懂你”。
胖胖寫這篇,不是為了攻擊家長,而是希望,更多人能看清那些假裝為你好、實則有毒的陷阱。
希望每一個被誤解的孩子,都能被認真地看見。
希望“為你好”這四個字,不再是控制的理由,而是真正愛的證明。
如果你真的愛他,就請你先做一個愿意理解他的人。
孩子需要的不是矯治,是理解。
孩子需要的不是特訓,是擁抱。
孩子需要的不是改造,是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