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下,有一個著名的巨型隕石坑,這就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科學研究發現,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在65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導致了地球70%的生命消失,其中就包括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
但另一方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毀滅了很多生命,卻無意中推進了人類的發展。
01
在大家的印象中,什么東西可以在一瞬間毀滅一座城市?
有些小伙伴一定會脫口而出,那當然是核武器了,確切地說就是當年差點把日本人從地球人抹出的廣島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上午9點14分,淘氣的“小男孩”在美軍的操縱下整裝待發,沒過一會兒就精準地投入了日本人民的懷抱。
直到今天,小男孩的淘氣程度還是讓日本人聞之色變。
小男孩爆炸產生了10億度的高溫,閃瞎了無數廣島人民的眼睛,一時間廣島大街小巷全是熟人,有的人干脆直接被汽化,就像從未來過地球一樣。
一名當時正在上五年級的男孩回憶,我感覺地球上的人類都被消滅了,只剩下我和我的家人留在這個可怕的世界。
爆炸發生后不久,男孩又看到了一些怪物一樣的人趴在水槽里喝水,她們的頭上沒有一根頭發,臉上不斷流出鮮血,喝著喝著水就趴在水槽里死去了。
原子彈爆炸時泛起的蘑菇云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塵,這些物質飄散到空氣中,然后附著在人的皮膚上,就會導致死亡。
瞎眼、汽化、皮膚潰爛,這只是廣島原子彈傷害的百分之一,經歷過這次大型燒烤的日本人,對原子彈帶來的傷害始終心有余悸。
可想而知,原子彈爆炸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上,還有著比廣島原子彈爆炸更可怕的毀滅事件,它可以輕松毀滅N座城市,甚至是地球。
距今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千米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抱著好奇的心態,以20公里/秒的速度沖進地球的懷抱。
這顆小行星最終闖入地球大氣層,落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西北端,在此地留下了一個直徑達180千米的巨型隕石坑。
而小行星親吻地球的最終結果,就是造成了當時地球上70%生命的消失,更是直接讓統治地球上億年的恐龍退出了歷史舞臺。
據科學家推測,此次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大約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20-50億倍。
也就是說,足以毀滅大半個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加在一起,都夠不上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能量的一個零頭。
由于此次撞擊破壞程度過于恐怖,科學家將小行星墜落時在尤卡坦半島砸出的巨型隕石坑命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意為“惡魔的尾巴”。
作為廣島原子彈的老祖宗,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是如何險些毀滅地球的?
02
地球誕生了46億年,它的青年時代是復雜多變的。
太古宙和元古宙是地球的童年時代,這個時候的地球還沒有發展計劃,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
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這一時期地球處于情緒不穩定的青春期,氣溫變化非常大,像一個忽冷忽熱的中二少年。
到了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地球的氣候逐漸趨于穩定,整體變得溫暖濕潤。
那時還沒有被小行星光顧過的地球,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開始孕育出了很多生命。
如果能夠穿越回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你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郁郁蔥蔥的樹林里,生長著各類豐富的植被。
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氣候條件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蓬勃生長,松柏、銀杏、木蘭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就在你想要摘一片銀杏葉時,突然,從你的背后傳來一陣野獸的低吼聲。
你轉過身一看,發現這是一頭比你大數倍的食肉恐龍,它餓了一天總算找到可口的食物了。
正當你感覺必死無疑,拿著石頭拼命驅趕食肉龍的時候,旁邊突然來了一只三角龍,三下五除二就把食肉龍打跑了。
故事雖然都是虛構的,但是6600萬年前的地球的確不屬于人類,而是恐龍的地盤。
大約在2.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第一只恐龍誕生了。
科學家們還原出了第一只恐龍的模樣:
它用兩只后腳站立拖著身體,這樣可以讓肺部有更大的呼吸空間,而不再需要像蜥蜴那樣邊走邊呼吸。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在《走出稀薄空氣》一書中表示:
我相信主龍類的動物取代了犬齒獸,主要是因為它們有被隔膜隔開的肺,它們是當時唯一不需要氣喘吁吁過活的動物,它們的肺將來還可以轉化為鳥類那種了不起的直流肺。
在呼吸氣囊和呼吸泵的幫助下,恐龍逐步領先于同時代的生命成為地球的霸主。
從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恐龍一直在地球上橫著走,這一走就是1.6億年。
然而,這并不是說恐龍完全霸占了地球,當時海洋中的生物也很多,鯊魚、貝類、珊瑚和恐龍都是一樣的,只是分為學霸和學渣而已。
為什么說恐龍是學霸呢?因為它上能飛天,下能入地,沒事還能下水抓魚吃。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它的翼展可以達到11米,能夠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翼龍會飛,棘龍、鴨嘴龍等恐龍則能下水,以各種海洋生物為食。
除此之外,當時的地球上還有蜜蜂、蝴蝶、蠑螈這些小小的配角,它們分布在草叢、森林、濕地,和健碩的恐龍一起繪制著這幅史前畫卷。
總體來看,6600萬年前的地球上一片欣欣向榮,直到那顆小行星的光臨,完全打破了美好的一切。
03
這只恐龍叫小美,6600萬年前的某一天,它正在仰望星空。
然而,就在小美對著星空許愿的時候,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正在以每小時72000公里的速度向地球狂奔而來。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從哪里來?
科學家們經過縝密的數據研究后認為,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很有可能起源于奧爾特云,一個包圍著太陽系的,充滿碎片的球體云團。
當時,奧爾特云被木星的引力場推離了運行軌道,在到達太陽附近時已經碎成了幾塊,其中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距離地球很近,于是它選擇來地球看看。
沒過多久,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就闖進了地球大氣層,它的速度沒有因為大氣層的摩擦而降低,僅用3秒鐘就穿越了100公里的大氣層,直奔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而來。
就像有一個人突然從懸崖上跳進大海里,希克蘇魯伯小行星給地球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墜落時揚起的煙塵,遮擋住了地球上的陽光,導致光合作用停止,植物在短時間內一蹶不振。
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20-50億倍,它的撞擊使25萬噸物質飛離地球,這些物質會因為脫離地球引力落到月球和其他星球上。
可是過不了太久,它們還會以驚人的速度降落到地球的各個角落。
在降落的過程中,這些物質會變成各種碎片,最后像子彈片一樣分散割裂,落到地球上的生物身上,即使是身體強壯的恐龍,在被這些碎片擊中后也無法生還。
最可怕的是,被小行星撞擊的地區恰好是一個富含石油和硫磺的地區,撞擊將上千萬噸的硫磺蒸發,形成酸雨后落入地表和海洋,將陸地和海洋都酸化了。
而在高緯度地區,席卷整個大陸的暴風雪造成了全球嚴寒,讓包括恐龍在內的70%的地球生民在幾天內就因凍餓而死。
而那只叫小美的恐龍也難逃厄運,在經歷了身體被碎片割裂、酸雨洗禮、饑寒交迫之后,她倒在了這片她賴以生存,但如今已經面目全非的土地上。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是地球的災星,至今,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仍然提醒著人類,這是一場險些毀滅地球的撞擊運動。
幸運的是,這樣恐怖的天地碰撞運動要幾億年才發生一次,至少21世紀的人類可以平平安安地活到死了。
而科學家在對于希克蘇魯伯小行星的研究過程中,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在小行星滅絕了恐龍之后,地球上的胎盤哺乳動物開始迅速多樣化。
科學家由此認為,當時地球上的胎盤哺乳動物因為恐龍的滅絕,失去了大量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得以擁有發展的機會。
在這些胎盤哺乳動物中,就有人類的祖先。
這是否意味著,如果不是小行星墜落導致恐龍滅絕,人類根本不可能出現?
對此,你怎么看。
信息來源:
葉克飛:《鳳凰聯動文庫》
馬庫斯.喬恩:《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科技日報:《小行星撞擊后,恐龍滅絕但人類祖先幸存》
張唯誠:《恐龍滅絕之謎新探》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鉆探到達希克蘇魯伯撞擊坑》
地學書簽:《解密地球上十大隕石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