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說啊,人類思想取得的那些成就,說不定在未來看來,就跟醒來前的一場夢沒啥兩樣。這人的未來到底該往哪兒走呢?是注定要飛向星辰大海,還是最終回歸塵土?咱現在可就處在這么個關鍵的轉折點上。我們來到了一個加速變革的十字路口,這在生命史上那可都是前所未有的。未來的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有可能是美好的烏托邦,也說不定就是世界末日。
我們面臨的風險可嚴峻了,但就算對未來極度悲觀,人類也一直在證明,自己不僅能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活下去,還能活得挺滋潤。沒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但咱們未來可能有這三個發展方向。第一個呢,就是文明崩塌,一場大災難讓文明衰落,甚至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第二個是發展停滯,人類雖然躲過了崩潰的命運,可也到了發展的上限。第三個就是人類實現飛躍式發展,充分發揮自身潛力,人口超過一萬億甚至更多。展望未來,我們能清楚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危險,也能看到希望。進入這個充滿未知的新時代,人類對災難并不陌生。咱們祖先經歷過小行星撞擊、冰河時期的超級火山爆發,還有致命的瘟疫,但每次都能迅速恢復元氣,還能更上一層樓。不過現在,我們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來自大自然,而是人類自己。自從有了核武器,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可比其他威脅大多了,據估計,這風險比自然災害造成的高了300多倍。未來生命研究所指出了人類生存面臨的四大風險:核戰爭、氣候變化、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要想明白這些風險有多嚴重,就得往最壞處想。大規模核戰爭產生的濃煙能讓全球氣溫下降近10度,多達63%的人口可能因此消失。雖說我們在減少核彈儲備上有了很大進展,可全球現在還有近一萬枚核彈頭呢。到2100年,地球溫度預計會上升2.7度左右,這可能導致十幾億人被迫離開家園,最壞的情況是,我們可能觸及二氧化碳的臨界點,未來幾個世紀全球氣溫會飆升12度。生物技術有望解決糧食短缺、疾病等重大危機,但也可能讓一小撮人有能力引發全球性災難。理論上來說,故意釋放病原體造成的傷亡可能比全球核戰爭還嚴重。不過,最難估量的危險來自人工智能,這可能是我們用智慧都解決不了的頭一遭危險。它可能成為強大的盟友,也可能在爭奪世界資源的較量中打敗我們,讓人類從此消失。怎么控制這新冒出來的風險,對人類來說可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不斷進步,全新的未知威脅還會接連出現。雖說這些風險可能引發大規模災難,但光靠它們,還不太可能把人類全滅了。其實啊,我們可能是地球上受威脅最小的物種之一。咱人口夠多,分布還廣,這就好比給我們提供了一道防止滅絕的地理緩沖帶。從沙漠到高原,再到偏遠小島,地球上到處都有人類生活。全球災難發生的時候,這些地方能起到自然屏障的作用。就算某次災難讓99.9%的人類消失了,我們也還剩大概800萬人呢,這可比歷史上多數時期的人口都多。雖說人類繁衍速度慢,但咱現在可不只靠緩慢的自然選擇來適應環境了。科技賦予了我們超強的適應能力,比生命史上任何物種都快幾千倍。還有啊,咱啥都吃,這讓人類在食物來源上有很大的靈活性,這也保證了人類能在以往的各種災難中存活下來。說到底,文明會不會崩塌就取決于一個問題:文明的復原能力有多強,能承受多大打擊,又能在打擊后走多遠。1347年的黑死病,歐洲死了差不多一半人,全球死了三分之一,可即便這樣,也沒擋住人類進步的腳步。才過了200年,科學革命就開始了。現在要是同樣比例的人口減少,對全球緊密相連的經濟會造成嚴重破壞,但只要基礎設施和知識保留下來,我們還是能恢復元氣,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要是遭遇一場能摧毀全球工業的大崩潰,人類恢復的時間就會更長,也更不穩定。要是突然沒法種地了,只能回到打獵采摘的生活方式,那地球也就只能養活1000萬人,就跟一萬年前似的。要是很難超過這個水平,那人類數量可能就再也恢復不了啦。為了充分了解風險,我們得搞清楚,徹底滅絕到底意味著什么。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某一場災難性事件,而是多種災難不可預測地重疊、交叉產生的綜合后果。2009年,有倆研究人員做了個思維實驗,來琢磨人類徹底滅絕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第一階段,全球戰爭讓人口銳減,全球工農業也跟著崩潰;第二階段,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里,剩下的自然資源逐漸耗盡;第三階段,生態系統崩潰,還伴隨著超級火山爆發,最后僅存的人類也沒法活下去了。這結果無疑是個悲劇,不光是死了好多人,更可惜的是未來的潛力也沒了。幾十億甚至幾萬億可能出生的后代永遠沒機會來到這世上,遙遠的星球也沒人去探索了。在咱們銀河系的這個小角落,音樂、詩歌和藝術可能都要畫上句號了,說不定整個宇宙都是這樣。過上幾千萬年,人類留下的痕跡可能就只剩巖石壁上薄薄的一層,曾經輝煌的文明怒吼,也會變成時光之風中的一聲輕嘆。這是人類拼了命都想躲開的未來,不過從長遠看,滅絕也沒那么可怕。畢竟沒有哪個物種能永遠存活,時間會把我們塑造成新的物種,說不定更體面地滅絕還能進化成更高級的物種呢。咱人類也算是有點先見之明,挪威的種子庫已經存了一百多萬種植物種子樣本,說不定哪天這些就能成為重建文明的重要資源。不過,還有人提議搞個“月球方舟計劃”,把基因樣本存到月球下面的熔巖洞里。在那兒,它們能免受全球災難、腐蝕、微流星體和太陽輻射的影響。但要我說,確保人類長期生存的最好辦法,就是像其他生命那樣實現前所未有的跨越,成為一個跨行星物種。一旦在其他星球建立起自給自足的文明,人類滅絕的可能性就會大幅下降。就算要離開地球帶著自身的缺陷去面對未知風險,那也值了。一個可持續的星際文明會是未來長期繁榮的基礎。可這些美好的設想真能實現嗎?還是說人類已經到了發展巔峰,沒法再進步了?當然不是!人類到底能走多遠呢?文明可能會長期停滯不前,既不崩潰也不轉型。也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礙,讓人類發展陷入停滯,但其實停滯撐死了也只是個暫時狀態。短期內,科技的指數級發展和地球的氣候變化會推動文明朝著新方向前進。而且越往后,我們可能面臨的損失就越大。在接下來幾十萬年間,我們會迎來超級火山爆發和新的冰河時代,就算把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全燒了,也沒啥用。要是不積極進行氣候管理,冰川會狠狠報復我們,大片的冰原會席卷北美和歐洲大片地區。據說每兩千七百萬年,因為太陽會穿過銀河系中間小行星密集的區域,地球就會經歷周期性滅絕。大概十億年后,太陽不斷增強的亮度會讓地球熱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海洋會慢慢沸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會滅絕。要是不做出重大改變,現代文明可挺不過這些災難。有一種選擇是讓地球自然發展,人類搬到地球以外的棲息地。比如“主教環”,那是個巨大的環形建筑,能容納十幾億人,提供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跟印度或者阿根廷差不多大。它能用輕質碳納米管建造,旋轉產生的重力能維持自身的大氣層。但要是我們決定留在地球,也不是只能聽天由命。人類有能力書寫未來,雖說危險重重,但像世外桃源那樣美好的未來并非遙不可及,說不定比我們想的來得還早呢。對我們祖先來說,我們現在的能力簡直就跟神一樣,可跟未來可能取得的成就比起來,我們目前這點成績可能就不值一提了。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進步在很多關鍵領域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可因為我們老是盯著負面的東西,往往看不清這些積極的發展趨勢。而且我們還特別關注負面新聞,其實進步的勢頭一直都在呢。人類邁向可持續文明之路的步伐是擋不住的。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下降速度比專家預測得還快,常常比化石燃料還便宜。同時,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融合會極大提升人類的福祉。像阿爾法折疊(AlphaFold)這樣的項目,找癌癥的速度比人類快多了。世界上有一萬多種疾病是由單基因突變引起的,像CRISPR這樣的基因編輯工具未來可能治好所有這些病。這些發展趨勢讓人類的潛力翻倍。我們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健康、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類群體。要是這些趨勢能保持下去,未來我們說不定能再生肢體、消除疾病,甚至無限延長壽命,這將使人類迎來歷史上最重大的變革。要實現這些突破,得有技術上的大飛躍,光靠人類智慧可不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開始用人工智能設計硬件了,造出來的東西性能比人類設計的高三倍,而且更環保。生物燃料和抗旱作物領域也在不斷發展,來應對越來越惡劣的氣候變化。這才只是個開頭,人工智能馬上就要爆發式發展啦,一個遠遠超越人類能力的超級人工智能就要誕生。它能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復雜問題,還能讓結果符合人類的價值觀。這會是個全新又艱巨的挑戰,但也是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繁榮,還能抵御惡意人工智能的威脅。全方位的超級人工智能應該是人類追求的首要目標。要是能安全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我們就能創造一個祖先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未來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沒有疾病和饑餓,氣候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清潔能源取之不盡,還有人工智能助力。火箭技術和材料科學取得突破后,人類能登上遙遠的行星和衛星。新的藝術家和音樂家會開拓美學、體驗和認知的新領域。而這一切可能都只是個前奏,未來會更加燦爛。要是我們的能源消耗繼續呈指數級增長,最終我們能掌控的能量超過地球本身,就能成為一級文明。最近有研究表明,這種情況最早2371年就可能出現。要是我們能保持每年3%的增長率,只需要幾千年就能成為二級文明,能掌控和利用太陽的所有能量。要是人類這個物種能存活到太陽熄滅,到時候威廉·德(william de,這里可能原文有誤,推測或許是隨意設想的某個階段或范圍等,不影響整體意思理解吧)時期會有大約6000萬億人,要是通過開拓太空,人口會更多,大概有10萬億人分布在銀河系。但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時間慢慢流逝,人類會變得越來越不一樣。我們可能會分化成多個物種來適應環境變化。有些人可能選擇和機器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混合物種,拋棄自然選擇,崇尚機械飛升;而另一些人可能會選擇保留完整的生物特征。這種分化標志著自尼安德特人以來,地球上首次出現不止一種人類。要是有一天我們能把自我意識數字化,那人類會有無數分支,演變成更強大的新生命形式。到最后,我們終究得面對一個深刻的問題:人類在宇宙中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把殖民整個銀河系當作崇高目標,成為三級文明,按照我們的想法重新安排銀河系的秩序。我們的目標也可以是比恒星本身多活100萬億年,但這些遙遠的夢想不是我們這代人能實現的。就算能實現,那也是我們遙遠后代的成就,那時的人類早就進化得和現在大不一樣了。不過,也許人類的終極目標應該更有人情味一些。拯救地球這個小小的巖石星球,它是一切的起源,我們可以通過在月球背面建造一個巨大的導電平衡裝置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可能要花上百萬年,但這是個很值得的目標,能彌補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讓生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這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就算是在理想的未來,也可能會出現正義被扭曲的悲劇。但要是對未來感到絕望,那就忽視了人類的歷史和獨特性。人類的堅韌會保護我們,智慧會指引我們保持樂觀,這不僅是合理的態度,更是追求美好未來的武器。只有最糟糕的情況才能阻止我們前進,說不定到時候我們還會繁衍出一個龐大的新生命分支,大到地球都裝不下,然后遍布整個宇宙。要是說人類的歷史能教會我們什么,那就是永遠都別小看人類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