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最近,撕拉片成了新的流量密碼。明星扎堆“交作業”帶火這種復古成像方式,網友也紛紛曬出自己的“人生照片”,趕上這波“文藝復興”潮流。
高達300元一張的相紙,讓撕拉片被稱作“紙片茅臺”。40%的顯影失敗率,仍讓許多人享受這種“盲盒體驗”和“翻車美學”。撕拉片的意外翻紅,有復古的審美藝術,也有經濟需求的助推,更有暗藏在底層的文化心理。
今年4月底,鞠婧祎發布的一組香檳金撕拉片瞬間將這一復古攝影方式帶出圈,其未修圖狀態下的清晰五官被網友稱為“顏值檢驗機”,“原圖直出”的真實感引發關注。隨后,劉詩詩、黃子韜、古力娜扎、虞書欣、吳昕、金靖等紛紛跟進,在社交平臺曬出撕拉片的“懟臉圖”,形成“明星同款”的滾雪球效應。
其實在2024年底,歐陽娜娜拍攝的撕拉片就曾小范圍出圈過。最近網友還考古出來湯唯、肖戰等早年間都曾拍過撕拉片。但直至最近明星集群出動,才形成了這股攝影的“文藝復興”潮流,并且愈演愈烈。
所謂“撕拉片”,這是一種誕生于上世紀40年代的成像技術,膠片相紙需手動剝離才可顯影,即一撕一拉方可成像。撕拉片的拍攝過程充滿儀式感:手動調整焦距、等待30秒顯影、撕開保護膜的“咔嚓”聲,賦予拍照“延遲滿足”的儀式感,仿若拆禮物一般。其獨特的顆粒度和過曝效果使得成片頗具氛圍感,不但展示出明星們“無修原片”的真實顏值,還增加了原生美感。網友們也紛紛效仿,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的“人生照片”。
與此同時,撕拉片在市場上也被哄抬成“紙片茅臺”,引發對“智商稅”與消費理性的熱議。因成本和設施笨重等原因,撕拉片的主要生產廠家寶麗來、富士已分別于2008年和2016年宣布停產,因此,目前市面上售賣的撕拉片相紙均為庫存。
停產前的撕拉片相紙大約一張7元,而2018年左右漲至200元左右。目前,二手平臺上一盒撕拉片相紙的售價普遍需要2000-3000元,一張要高達300元。“拍一張少一張”是事實,也成為商家營銷的噱頭,將其包裝為“限量歷史門票”,激發消費者的收藏欲和占有欲。
除相紙外,撕拉片拍攝還需要配套的停產相機和閃光燈(單次使用成本約20元),價格同步攀升,部分二手相機被炒至萬元。
而且由于相紙受溫度、濕度、批次等影響,呈現隨機偏色、漏光或顆粒感,存在20%的顯影失敗率,而過期相紙失效率更是超40%,這讓人詬病撕拉片是收割“智商稅”。不過也有人并不在意,反而享受這種“盲盒體驗”和“翻車美學”。
此外,也有商家開發了“仿撕拉片濾鏡”,還有網友分享“仿撕拉片”調色教程,實現低成本平替。
在數字攝影占據絕對主流的當下,濾鏡泛濫、精修過度,已經讓攝影快要變成“P圖大賽”。撕拉片的“不可復制性”,以及手工操作下的“不完美的真實”,與標準統一的數碼產品形成強烈反差。明星效應是撕拉片火爆的引線,稀缺性讓市場為其助燃,最終,這變成了大眾在數字時代下的一次小小“出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