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2025年5月英國地方選舉中,極右翼政黨“改革黨”斬獲674個地方議席,打破百年兩黨制格局。這場被稱為“政壇地震”的勝利,不僅重塑了英國政治版圖,更引發美國副總統萬斯對歐洲民主危機的警告。
改革黨此次狂攬677個席位,遠超工黨(99席)與保守黨(317席)總和。黨首法拉奇將勝利歸因于“中產階層的集體反抗”——年收入10萬英鎊的家庭因工黨增稅政策損失3-4萬英鎊,私校增值稅上漲至20%直接沖擊教育選擇權。更直觀的數據來自移民議題:2024年非法入境難民數量激增,改革黨以“停止移民入侵”為口號,在北方工業城鎮拿下10個郡議會控制權,其中大林肯郡市長選舉中,反移民政策支持率高達62%。
英國資料圖
這場勝利暴露了英國社會的雙重撕裂:工黨“福利優先”政策擠壓中產生存空間,保守黨在脫歐與疫情中喪失執政信譽。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伊恩·貝格指出:“選民在用選票懲罰建制派,而非真正信任極右翼。”
改革黨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開支持德國選擇黨,稱“壓制極右翼是對民主的背叛”。這番言論引發德國政界震怒——憲法保衛局早已將該黨定性為“右翼極端主義”,其反移民、否認納粹歷史的立場觸碰了二戰后的政治禁忌。
歐洲正陷入民粹主義的多米諾效應:法國國民聯盟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斬獲24%席位,意大利兄弟黨總理梅洛尼推動“海上封鎖”阻擋北非移民,瑞典民主黨成為議會第二大黨。萬斯的“警報”實為雙重策略:既迎合美國國內反建制選民,又試圖在歐洲復制“特朗普式”意識形態聯盟。
特朗普資料圖
改革黨的政策藍圖充滿矛盾。法拉奇承諾“砍掉氣候變化與多樣性支出”,但地方政府86%預算用于法定福利服務,削減空間不足3%;其“禁止移民入住轄區”的主張,因管轄權歸屬內政部而被法律專家質疑可行性。這種“口號治國”恰恰折射出民粹主義的本質:用情緒替代解決方案。
利物浦大學政治學教授威爾克斯-希格警告:“極右翼上臺可能引發反向懲罰。”德國選擇黨支持率突破20%后,柏林爆發十萬人反極右翼游行;法國國民聯盟的減稅承諾導致公共債務飆升,支持率半年內下跌8%。
改革黨已宣稱瞄準2029年大選,其30%的全國支持率模擬數據超過英國獨立黨巔峰時期。但地方治理的考驗剛剛開始:德比郡議會因削減公交補貼引發罷工,諾丁漢郡垃圾分類改革導致公共服務評分暴跌。
德國總理朔爾茨資料圖
歐洲的回應同樣關鍵。德國總理朔爾茨明確拒絕與選擇黨合作,法國啟動《歐洲人權公約》第7條審查極右翼政黨,歐盟正推動“戰略自主”減少對美依賴。正如伯明翰大學教授布賴森所言:“極右翼是制度失效的產物,修復民主機制才能根治民粹病毒。”
這場“地震”的余波遠未平息——當建制派無法兌現承諾,憤怒的選民便成為點燃政治火藥桶的火星。歷史反復證明:解決民粹主義的關鍵,不在于筑墻阻擋,而在于重建制度與民意的信任紐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