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區遛彎,聽到李阿姨在訴苦。
上前一問才知道她昨晚和女婿大吵一架,原因是她執意給發燒的孫子裹厚棉被捂汗,女婿卻堅持要用科學退熱法。
李阿姨邊哭邊說:“他是我的親孫子,難道我還能害他?”;
可女婿的話更扎心:“現在都什么年代了,您別總用老一套!沒用!”
這樣的場景,在無數幫子女帶娃的家庭里反復上演。明明是辛苦地付出,卻換來抱怨和矛盾。
其實,帶娃這件事,有時候“偷懶” 才是大智慧。
幫女兒女婿帶娃,這 3 件事一定要學會 “偷懶”!
孩子的日常小事,別操心
我們小區的王奶奶經常在樓下廣場傾訴,她認為自己對孩子已經足夠盡心盡力了,最后卻落得費力不討好,經常被兒子兒媳批評。
這樣的經歷,應該讓不少長輩感同身受。
她孫子軒軒上幼兒園后,王奶奶依舊把他當“小嬰兒” 照顧:
穿鞋時蹲下身幫他系鞋帶,吃飯時追在后面喂飯,甚至連幼兒園布置的手工作業,都由王奶奶熬夜完成。
直到有天家長會,老師的話如一盆冷水澆醒了她:“軒軒什么都等著別人幫忙,自理能力明顯比其他孩子差。”
更讓王奶奶心寒的是,女兒女婿私下抱怨她“慣壞了孩子”。
從發展心理學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獨立完成任務,建立“我能行”的自信。
當長輩過度包辦,看似是愛,實則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就像溫室里的花朵,離開保護就難以生存。
聰明的“偷懶”方式,是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比如讓孩子自己挑選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鼓勵他們自己收拾書包。
當孩子系不好鞋帶急得直哭時,蹲下來輕聲說:“我小時候也系不好,多練幾次就會啦!”
這種放手,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減少和子女間的育兒分歧。讓子女對你刮目相看。
子女的育兒決策,別多想
寶媽群里流傳著一個“尿布戰爭”的故事。趙阿姨心疼外孫皮膚嫩,堅持要用傳統的棉布尿布,認為既透氣又省錢。
可女兒卻堅持用尿不濕,覺得方便又衛生。兩代人為此爭吵不斷,最后甚至鬧到要分開住。
這背后,藏著社會心理學的代際差異理論。
不同年代的人,在育兒觀念、生活方式上存在天然的認知差異。
當長輩用幾十年前的經驗強行干涉,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就像用舊地圖,永遠找不到新大陸。
真正的智慧,是尊重子女的育兒選擇。
如果實在不認同,可以先看看,默默記錄下科學育兒方式的好處,再找機會和女兒分享自己的擔憂。
比如:“媽知道你們查了很多資料,但我擔心尿不濕不透氣,要不咱們試試看白天用棉布尿布,晚上用尿不濕?”
這種商量的態度,既表達了關心,又維護了子女的主導權。
這樣溝通,會避免子女的責怪,還可以讓家庭運轉更融洽。
夫妻的事情,不摻和
上個月的家庭聚會,本是其樂融融的氛圍,卻被一場爭吵打破。
“媽您評評理!”女兒女婿為買學區房吵架,女兒覺得應該咬咬牙買市中心的老破小,離好學校近;女婿卻主張買郊區的新房,環境好壓力也小。
我一心想幫女兒,沒多想就開口:“聽你媳婦的沒錯,孩子上學是大事。”
話一出口,女婿臉色瞬間陰沉下來,沒想到女婿摔門而出。
女兒反而沖我吼:“您能不能別摻和!”
客廳陷入一片死寂,只剩我呆坐在原地,滿心委屈又不知所措。
從家庭系統理論來看,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子系統,有著獨特的互動模式和問題解決機制。
當長輩貿然介入夫妻矛盾,無論支持哪一方,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讓矛盾更加復雜化。
聰明的“偷懶” 做法,是當個 “旁觀者”。
當夫妻產生矛盾時,先安撫雙方情緒:“你們別著急,慢慢說。”
等他們冷靜下來,再引導他們理性溝通。
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夫妻二人,既維護了他們的獨立性,也能避免自己陷入家庭矛盾的漩渦。
幫子女帶娃,是情分不是本分。
學會在該“偷懶” 的時候放手、尊重、愛自己,既能讓帶娃的日子更輕松,還能收獲子女的感激和家庭的和睦。
畢竟,真正的幸福,不是犧牲自己成全他人,而是在愛家人的同時,也記得別讓自己太累。
最后,希望每個幫忙帶娃的老人,都能在輕松中享受和孩子的相處時光,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在愛與理解中和諧相處!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