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匠心匯聚大鐘寺,共鑒東方陶藝活態史詩
2025年5月10日上午,由中國收藏家協會主辦、劉銘威會長擔任學術指導的“紫玉金砂——中國優秀紫砂藝術傳承展”在北京大鐘寺收藏價值品商城正式啟幕。
這場跨越從明至今的陶藝盛宴,以明代至當代的紫砂精品為脈絡,串聯起文人壺、宮廷器、外銷器三大核心板塊,通過230余件歷史名作與當代創新力作,首次以系統性展陳揭示紫砂“器以載道”的文化基因。
展覽開篇以“紫砂溯源”單元重構歷史圖景。明代供春樹癭壺的拓片與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出土的北宋殘器形成時空對話,實證紫砂作為獨立陶藝門類始于明代中期的學術共識。展柜中,明代時大彬圈鈕壺(西泠秋拍1340萬元成交)與李茂林首創的“匣缽裝燒法”文獻并置,揭示紫砂從日用器皿向文人雅玩的關鍵轉折。
清代陳鳴遠的和正瓜壺與楊彭年、陳曼生合作的曼生十八式,構成“文人壺”體系的核心標本。前者以南瓜形制突破傳統光器范式,后者將篆刻藝術融入壺體,開創“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審美范式。邵大亨的掇只壺與黃玉麟的仿古壺,則展現清代宮廷紫砂“端莊厚重而不失靈動”的審美特質。
展覽特別設置“紫砂七老”專題展區,顧景舟的提壁壺、蔣蓉的青蛙蓮子壺、任淦庭的刻繪作品,構成新中國紫砂技藝復興的基石。展柜中,顧景舟1956年手寫教學筆記與當代弟子潘壺的創新器型形成師承脈絡,印證“非遺活化”戰略下薄胎工藝與當代美學的融合突破。
(紫砂鑒定專家王光輝為文旅部原副部長趙少華和中國收藏家協會劉銘威會長介紹紫砂大展藏品)
上午9:30,中國收藏家協會紫砂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發改委價格認定專家、著名紫砂鑒定專家、紫砂七老工作室主任王光輝以“紫砂鑒賞”為題,揭示行業深層生態。他以明代供春壺與當代化學壺的對比實驗,強調“原礦紫砂可改變水質口感”的科學依據;通過邵友蘭“南極老人”壺的銘文考據,闡釋清代文人定制器的文化密碼。
王光輝三十年深耕紫砂鑒定領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熟悉紫砂泥料特性、制作工藝及歷史傳承,能夠通過泥料、造型、工藝、款識等多維度綜合判斷紫砂作品的真偽與年代。其鑒定范圍涵蓋明清古壺、名家作品及當代工藝品,尤其擅長識別高仿品與作偽手法。
紫砂鑒定領域的王光輝是一位具有深厚專業功底的資深專家,在業內享有較高聲譽。以下從其專業背景、鑒定方法、行業貢獻、市場影響等方面展開了詳細介紹,贏得了圍觀者的陣陣掌聲。他在紫砂鑒定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曾發表多篇專業論文,系統闡述紫砂鑒定的方法論。他參與制定紫砂鑒定行業標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此外,他還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培養年輕鑒定人才,為紫砂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在紫砂收藏市場,王光輝的鑒定意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他多次受邀為拍賣行、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提供鑒定服務,其鑒定結論常作為交易的重要參考。例如,在明清古壺的拍賣中,經其鑒定的作品往往更受藏家信賴,成交價格也更高。同時,他也積極參與市場打假,揭露偽作與炒作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王光輝的鑒定風格嚴謹客觀,注重實證與邏輯分析,較少受主觀因素干擾。他善于將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例如運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分析泥料成分,或通過熱釋光測年法輔助判斷年代。這種科學化的鑒定方法使其在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這場將持續22天的陶藝紫砂盛宴,不僅是紫砂器物的靜態展示,更是文明基因的動態傳承。從明代供春的樹癭壺到當代的區塊鏈紫砂壺,從故宮文創到巴黎盧浮宮的對話展,八百年窯火淬煉出的不僅是器物之美,更是中華民族“器以載道”的文化哲學。正如王光輝秘書長所言:“紫砂壺里藏著半部中國史,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把玩,都是與文明基因的對話。”(編輯:力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