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病人術后康復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但現實情況是,三級醫院床位往往緊張,無法滿足患者長期住院康復的需求。日前,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與梅隴社區醫院試點打造了服務康復病人的"聯合病房",希望通過這一創新模式,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康復治療服務。
“膝蓋伸直,身體往前,來,右腳步子出去。”上午9點,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的康復大廳里,康復器械已幾乎滿員。
一位患者告訴記者,在這里,自己一天的治療已基本都排滿,有微波針灸、高壓氧艙治療等等。原先站都不能站,現在已經能走幾步路,成效很明顯。
一些偏癱患者或者骨科手術患者的康復時間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久。但像老年醫學中心這樣的三級醫院,康復床位有限,住院時間最多安排在15天左右,遠不能滿足患者需求。
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主任張鍵告訴記者三級醫療體系的接續困境。以老年醫學中心為例,該院雖已開設兩個專項病區,但病床資源持續緊張。而通過分級診療邏輯,讓三級醫院重點聚焦病人急性期功能重建,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就能按標準診療路徑,轉至社區醫療機構實施延續性康復治療。
上海從2023年起,就在大力推動社區康復標準化建設。讓患者在大醫院完成手術后,能轉到家門口的社區醫院進行后續康復,既可以減輕大醫院壓力,也能方便患者,實現醫療資源更合理利用。當時,距離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不遠的梅隴社區醫院就專門騰出20多張病床,給三級醫院下轉的康復患者使用。但讓人意外的是,過去兩年間,他們實際接到的下轉患者卻屈指可數。患者有顧慮也不難理解,他們覺得,三級醫院醫生的水平和理療設備肯定要比社區醫院好。
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常務副院長孫湛表示,患者認知正是分級診療推行中面臨的堵點,他們的質疑往往來自社區醫院臨床技術水平的落差和不同醫生之間方案選擇和執行的偏差。
如何能讓患者對社區醫院多一點信任呢?為此,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與梅隴社區醫院試點打造了"聯合病房",由三級醫院專家團隊定期駐點社區,實施統一診療標準,確保患者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跟三級醫院相同的康復服務。
王先生今年3月突發腦梗,經老年醫學中心治療,病情穩定后轉入梅隴社區衛生中心聯合病房。在這里,他可以享受到與三級醫院同質的12項康復服務。每天,還會有有老年醫學中心的康復治療師來現場,對社區醫院治療師的操作進行專業指導,這讓王先生感到很滿意。
孫湛強調,醫療服務的核心在于連續性管理。三級醫院專家通過下沉指導社區醫療團隊,重點介入醫囑規范化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設計等關鍵環節,構建"三級制定-社區執行"的閉環服務體系,確保患者治療路徑的無縫銜接。
而社區醫院還有自己的優勢,比如費用更親民。以住院床位費為例,社區醫院要比三級醫院便宜30元一天;推拿治療,每次也能便宜24元。這項試點啟動半個月來,已有四、五位患者從"猶豫觀望"轉為"主動嘗試",轉入了社區醫院的聯合病房。
當然,目前社區醫院的康復治療水平仍處于成長階段,只有不斷完善設備,不斷提升醫技水平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康復患者。"社區醫院的設備相對來說沒有三級醫院完善,包括上肢機器人和下肢機器人。考慮到偏癱患者比較多,還可以增加一些理療設備。"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主管技師吳一鳴建議。
目前,閔行區已經計劃在全區擴大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的聯合病房設置,并通過信息化平臺建立,讓患者的醫療康復需求能夠實現從"醫院-社區-家庭"的無縫銜接。
閔行區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科負責人陳斌介紹,全區已構建統一醫療信息交互平臺,實現二、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數據的實時共享。依托該平臺,患者全周期健康檔案可自動推送至簽約家庭醫生端,確保家庭病床設立、個性化健康干預及連續性隨訪服務等基層衛生服務實現與全流程管理。
看看新聞記者: 潘窈窈
編輯: 呂艷,張予洋
責編: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