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這次同學聚會你來嗎?”
微信群里彈出一條消息,李強盯著手機屏幕愣了幾秒,手指在鍵盤上懸空半晌,最終回了一句:“最近太忙,下次一定。”
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三年用同樣的理由拒絕高中同學聚會。
放下手機,他嘆了口氣:不是不想見老同學,只是每次聚會后的疲憊和失落,讓他對“下次”越來越沒信心。
曾經承載著青春回憶的同學聚會,如今在許多人眼中成了“雞肋”,想去,卻又怕去。
那些年一起逃課、抄作業的同窗情誼,似乎被現實的種種問題沖淡了。
究竟是什么讓同學聚會漸漸消失?
“畢業十年,大家天南海北,聚一次太難了。”
王芳是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去年她試圖組織大學同學聚會,30人的班級群,最終只來了5個人。
有人因孩子生病臨時取消,有人被項目進度拖住,更多人只是默默潛水,連拒絕的理由都懶得編。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時間”成了最真實的借口。
一位在深圳創業的網友曾感慨:“每天睜開眼就是房租、工資、客戶,周末只想癱在床上補覺。同學聚會?來回交通加吃飯,至少耗掉一天,太奢侈了。”
即便有人愿意跨越地理距離,心理距離卻更難縮短。
一位定居美國的同學在聚會上坦言:“每次回國都要倒時差、請假,聚會上聊的卻是家長里短,感覺像在參加陌生人的婚禮。”
“同學會?那是成功人士的舞臺。”吳敏在武漢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去年參加高中同學聚會后,她發誓再也不去了。
飯桌上,昔日的同桌炫耀自己剛升職為部門總監,另一個同學不經意間提起新買的學區房,甚至有人特意帶了五糧液和中華煙分給大家。
“混得一般的同學全程低頭玩手機,連菜都不敢多夾。”吳敏說,散場時有人提議建個“資源互助群”,她立刻找借口退出了。
這種攀比并非偶然。
社會學研究發現,畢業5年后的同學聚會最容易變味,事業初成的人急于證明自己,失意者則陷入沉默。
一位網友形容:“開車進停車場時,你會不自覺地瞄一眼周圍的車標;聊天時,年薪、職位、孩子成績成了隱形計分牌。”
更扎心的是,連感情狀態都能成為談資。
一位離異的女士在聚會上被追問“怎么還沒再婚”,她苦笑道:“那一刻,我寧愿自己從未出現過。”
“除了回憶過去,我們還能聊什么?”陳浩是北京某中學的語文老師,去年參加初中同學聚會時,他發現自己和做程序員的同桌全程尬聊。
“他說的代碼我聽不懂,我說的教案他沒興趣,最后只能一起刷短視頻。”類似的場景并不少見。
有人統計過,一場典型的同學聚會中,“回憶殺”占60%,“育兒經”占30%,剩下10%是尷尬的沉默。
即便是回憶,也可能變成“危險游戲”。
一位網友提到,聚會上有人提起暗戀過的女生,卻發現對方早已發福禿頂,“班花”聊起婚姻危機,全場瞬間冷場。
更現實的是,生活軌跡的分化讓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有人創業負債,有人體制內安穩,有人丁克,有人三胎……“與其硬聊,不如在朋友圈點贊。”
組織過三次同學聚會的劉偉,如今成了群里最沉默的人。
第一次聚會,他提前兩個月訂餐廳、排流程,甚至設計了“校園尋寶”游戲。
第二次,響應者寥寥,他自掏腰包墊付了定金。
第三次,只有8人到場,飯錢AA時還有人抱怨“菜太貴”。
“現在誰提聚會,我就裝沒看見。”劉偉說。
組織同學會的難度,堪比小型項目管理。
確定時間要避開所有人的加班、出差、孩子考試;選餐廳得兼顧口味和預算,就連拍照發群,都可能被吐槽“把我拍胖了”。
更無奈的是,即便一切順利,聚會也往往淪為“吃飯—唱歌—散場”的固定流程。
“花三天策劃,三小時冷場,最后只剩一堆合影在手機里吃灰。”一位組織者自嘲。
但也并非所有聚會都充滿算計。
趙琳是南京一家醫院的護士,疫情期間,她的高中同學群成了“救命群”。
“有人幫忙聯系床位,有人寄退燒藥,甚至有人跨省送氧氣瓶。”
去年聚會,大家默契地避開了收入和房產,轉而聊起如何照顧老人、應對職場焦慮。“那一刻,我們好像回到了高中晚自習,互相傳紙條打氣。”
還有一些人試圖為聚會“去功利化”。
一位北京的班長在群里立下規矩:不談工作、不曬成就、不攀比孩子。
他們甚至重新穿上校服,回到當年的教室,用一整天時間朗讀舊日記、玩“你畫我猜”。
“有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原來我們都沒變,只是忘了怎么找回自己。”
當大規模聚會越來越難,許多人開始轉向“小圈子聚會”。
在上海工作的林濤,每年只和三個死黨見面。
“喝咖啡、打游戲,偶爾吐槽老板,比大聚會自在多了。”
另一種趨勢是“云聚會”——通過視頻連線,分享生活片段。
一位旅居澳洲的網友說:“雖然有時差,但能看到老同學家的貓、陽臺的花,反而比面對面更輕松。”
或許,同學會的意義本就不在于規模或形式。
一位70歲的老人每年組織初中同學喝茶,到場者從30人減到5人,但他依然堅持:“見一面少一面,能聊幾句,就夠了。”
而一位網友的總結更觸動人心:“我們抗拒的不是聚會,是那個在攀比中迷失的自己;我們懷念的也不是青春,是當年毫無保留的真誠。”
同學聚會或許正在消失,但那些愿意卸下偽裝、坦然相待的人,終會在某個角落,重新點亮彼此的記憶。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