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人該怎么做,才能打破涼州文化在地性文旅運營的思維局限?
要讓「涼州學+涼州IP+武威旅游資訊」超級生態位品牌認知擁有全球化視野的核心在于主動打破信息繭房,通過終身學習、多元互動和開放心態,將“居住地”轉化為“全球觀察站”。即使身處唐詩《涼州詞》的發祥地武威,也能通過思維和行動的延伸,保持對世界的敏感度與好奇心。
熟悉筆者的讀者應該知道,我曾在《涼州賦并序》和《武威賦》系列作品中,反復叩擊自己的內心。我《武威賦·其一》中不住的感嘆:“既冠成人,心有千仞兮難逾,意有所羈兮難釋。見囿乎祁連之固,窒塞夫心途之遠。”
我在《武威賦·其二》中回答自己的內心:“嗚呼!興衰誰主?豈曰天命。知恥近勇,后凋方顯松柏之心;戒滿持盈,先覺乃見圣賢之智。涼州非小,納須于芥子;武威何大,藏春秋在方。惟愿后來君子,撫殘碑而思齊,臨谷水而悟道,則此賦不為空言矣!”接著我在《交游小賦》和《涼州天馬湖小賦》用實際行動走出武威大馬對我的精神創傷:“水之洗物,猶時之洗人....天地尚能吐納萬象,況人之心胸乎?臨水憑欄,踏步徐行二十刻,遂悟天地本無垠,而寸心自作繭。于是遂棄桎梏,振衣而起。”
涼州之魂,在于人心永續。年輕人需要小范圍做一些驚世駭俗的小事,以圖證實自己的真實存在。人生沒有既定的意義,但我們可以用心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意義。
涼州非獨武威人之鄉,亦文人騷客夢中故里。凝視祁連山的巖層褶皺與石羊河的谷水流瀉,這是養育過我的河西走廊,我覺得雖然身處涼州(武威),但眼界也決不能局限在武威本地。
為此我總結了以下三點可踐行:
一:設定“全球化時間”:每周預留固定時間(如2小時)專門用于國際信息更新和跨文化學習。
武威依托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及保稅物流中心,構建了“一中心兩口岸”(保稅物流中心、進境木材和肉類監管場地)等外向型平臺,并配套鐵路集裝箱場站、國際貨運通道等設施,為班列提供集貨、倉儲、通關等全流程服務。而且武威還是國際貨運班列中歐班列“天馬號”的重要起點。
關注武威國際陸港的運營動態,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全球供應鏈的運作模式。
二: 記錄與反思:通過寫日記或博客總結對不同文化的觀察與思考,形成個人化的全球化認知框架。
本地文化即全球文化。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了解涼州文化的前提條件是了解整個華夏文明的進程。從小涼州(涼區)、中涼州(涼郡)、大涼州(涼州刺史部)這“三涼”的文化漸進式研究與理解,寫夠100篇《武威賦》培養“以本地觀全球”的視角。
以全球視野梳理河西走廊歷史文化,可以看到更多。
三: 挑戰自我舒適區:定期嘗試接觸與自身文化差異較大的內容(例如觀看戰亂地區的紀錄片、閱讀邊緣化群體的自傳)。
觀夫文旅之融合兮,需涼人釋其成見。褒獎當詳實,批評應寬泛;今人寡交游而多交鋒,豈不悖張涼州(張軌)之遺訓?每月選定一部紀錄片和一本書籍作為主題學習目標,并圍繞該主題安排固定的時間來進行觀看和閱讀。積極參與聆聽“涼州文化論壇”與“涼州講壇”等學術講座,主動擴展自己的文化交際圈。
將自己閱讀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周圍的人,尤其是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彼此的理解,也可能激發對方去探索新的領域。
在武威,全球化視野并非遙不可及。通過參與本地國際項目、深挖“涼州序、學”文化資源、連接多元社群,不僅能扎根河西走廊,還能以涼州(武威)為支點,撬動對世界的理解。
正如《想做文旅?先做有全球化視野的涼州(武威)本地人》所言:“真正的全球化視野,是以涼州文化為原點,讓世界看見涼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編輯后記:
崇文尚德、包容創新。涼州(武威)地處三大高原的交匯處,這一獨特的地理坐標使其成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爐。
武威自古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稱為“涼州”,因為武威是唐詩《涼州詞》的發祥地。武威是從洛陽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匯點。歷史上,武威長期是西北地區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還有“西北首府、天下要沖”的美譽。現代地理上,武威處于北線(包頭-武威)與中線(西安-武威)鐵路交匯點。武威有望延續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成為現代西北的交通樞紐。
自漢代設郡以來,匈奴的勇武、鮮卑的豪邁、吐蕃的神秘與中原的禮法在此交織,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與儒家的仁義在此對話,形成了"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的蒼茫包容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稱雍州、涼州、雄州、亮州、豬野、雍涼、蓋臧、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雍郡、涼郡、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金涼州、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三騾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金天奧區、文武之都、雍城、俠都、涼都、雍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涼州畜牧,天下饒;涼州緋色,天下最。姑臧,先設雍州,后改涼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為涼州,因此稱武威是“雍涼之都”。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武威郡西漢時始置,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匈奴休屠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歷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設置為西北的文化、軍事、政治中心。
涼州(武威)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學和辭曲上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涼州樂舞》、《涼州賦并序》、《涼州閣序》、《武威賦》就產生在這里,享譽海內外。可以說姑臧涼州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武威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涼州大中正、北魏涼州鎮、北魏姑臧鎮、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正一品涼州將軍府的政府駐地。
涼州(武威),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紇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的河西節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時期的西涼王(庫騰汗闊端)府;明朝時期,涼州衛府;清朝時期,涼州將軍(正一品),甘肅總督(撤消,正二品),涼州提督(從一品),專城涼州副都統(從一品),涼莊副都統(撤消,從一品),涼州鎮總兵(正二品),甘肅巡撫(從二品),甘肅提督(從一品),涼莊道臺(后甘涼道臺,從三品),甘肅按察使(正三品),甘肅鎮總兵(正二品);涼州府所在。
按照歷史地理學來看: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因武威地處黃河以西,故也被眾多史料典籍稱之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譽為“雍涼之都”。武威地勢平坦,有著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漢代時期涼州就有著“國家番衛,天下要沖”的稱號。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涼州箴(雍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
涼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是河西四郡之首,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古跡和歷史名人(西北勝跡、西北勝族)。知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的得意弟子嚴耕望說「涼州賽于長安」,就是說涼州(武威)比長安還要繁華鼎盛。「涼州學」「敦煌學」知名學者齊陳駿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涼州,而涼州的中心,則是武威郡”;齊陳駿先生認為西部文化“是中原漢族的農業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來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體”。
實際上涼州文化是洛陽文化的承續,涼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雖在西漢大放異彩。但縱觀涼州歷史,涼州武力豪族(涼州集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的時候,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東漢六大家族,與涼州關系密切,武威竇氏更是舉足輕重,深刻影響著東漢的進程。東漢末至曹魏時期,太尉段熲、太尉賈詡、明元郭皇后、雍涼大都督司馬懿等,都與涼州(武威)有關。
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炎建立西晉。西晉文化本為魏晉風骨,來自曹魏。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文化遺產,而西晉的士大夫階層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內常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安定張氏、武威賈氏、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東魏氏、陳留江氏、廣平陳氏、趙郡李氏、趙郡馮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潁川荀氏、東陽陳氏、滎陽鄭氏、敦煌索氏等為文化核心,這群人仕西晉司馬家,后代因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大多避亂西北前涼姑臧與涼州本地的武威賈氏、武威陰氏等共同治理涼州,開辦學校,故漢文化并沒有在十六國時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涼。
正是由于這一群人來到西北的核心涼州才有了前涼的盛世。而后,后涼延續了前涼的文化和建筑遺產。而后,南涼繼承北涼、西涼。而后,西涼、北涼亦繼承南涼。而后,北魏攻滅十六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北涼,亦全盤吸收北涼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鮮卑漢化的過程,涼州移民功不可沒。北魏裂東魏、西魏,此余脈依舊不斷。 東魏變北齊,屬于北魏的正規軍。
西魏變北周,屬于北魏的雜牌軍。故文化上,涼州系主要在東魏,但是在北齊和北周時期,涼州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之大。北周北齊歸于隋,隋唐余脈姑臧遺風正就是如此來源。洛陽和涼州的文化接力,讓陳寅恪先生連連驚嘆。十三朝古都洛陽和西北第一城涼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淵源。
涼州(武威)不僅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更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名城。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的游客,也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未來,涼州將繼續扮演著連接歷史與未來、傳承與創新重要角色的同時,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