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武漢GDP超過杭州,而后又被杭州趕超,武漢若再不改變思路,預測未來武漢很難再超杭州,因為兩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格局,可能差距隨之會越來越大。
未來是科技信息時代,誰在新興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誰就掌握了未來,浙江一直傾其所有去鼓勵民企發展,給予眾多優惠政策和簡化審批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民企營商門檻,使得這里的民營經濟高度活躍;反觀武漢,雖有光谷以及“楚才回家”等人才計劃,但風險投資活躍度和民營政策靈活性跟杭州仍存差距。
武漢傳統工業占比太高,目前仍然依賴東風汽車、武鋼、光電子等國有企業,民營經濟在創新鏈中雖有滲透,但相對有限,輻射較弱,缺乏同級別的頭部民企,盡管武漢貴為九省通衢,但地處內陸,地理位置使得武漢在全球化資源整合上稍顯滯后。
浙江歷來以民營經濟為主導,溫州模式、義烏小商品市場,塑造了深厚的“草根經濟”創業文化,杭州作為省會,自然承接了這種資源集聚效應,再加上杭州毗鄰上海、寧波等外貿樞紐,利于民企快捷對接國際市場和資本。
武漢雖然擁有7所“雙一流”高校,3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實力也強于杭州,而杭州僅有一所985高校,但是杭州的產學研轉化效率比武漢要高的多,發明專利授權量,杭州幾乎是武漢的2倍。
杭州被譽為數字經濟第一城,現已形成電商、云計算、金融科技等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同時也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制藥等高檔制造,主打一個高科技領域。
武漢光谷雖然發展不錯,有長江存儲、華星光電,也在布局“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但其速度和資源是不及杭州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在計算機領域,盡管擁有一些優秀師資,但在人工智能領域缺少特別頂尖、在業內有廣泛知名度的領軍人物,相比浙江大學略遜一籌,浙江大學擁有潘云鶴院士等一批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卓越影響力的專家學者。
武漢的綜合科教實力、工業基礎以及區位優勢雖然很強,但武漢的“信封文化”相對嚴重,官僚頑固思想深入骨髓,行政審批流程過于復雜,崇尚地方保護主義,體制內二代甚至三代都已順利交接,階級固化完全,就算是牛魔王過去也都要脫一層皮,這一系列問題,導致跨區域的資源整合較為困難,民企營商土壤相對而言貧瘠,武漢若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未來很難清醒跟上杭州。
武漢若是不改變思路,根除本質問題,預測未來武漢的GDP不會再出現超過杭州的一天,杭州的民營經濟超強繁榮,人工智能AI、芯片信息技術也在加速發展,武漢與杭州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拉的越來越遠,個人保留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