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做飯,每天6單,月入近2萬。
這兩天,看到這條熱搜的網友,都吵翻了。
有表達羨慕的,也有質疑和嘲諷的。
“這是做滿漢全席嗎?炒幾個菜能掙這么多?”
“可真是夠‘能’的,反正吹牛不上稅。”
“自己采訪自己是吧,我也可以拍一個視頻說自己月入3萬。”
還有人直接上數據打假:
“假的不得了,上門做飯,最不可能跑量了,吃飯時間是固定的,一頓飯就算你做好配菜直接帶上門也要1個小時吧,五家五個小時,再加半小時通勤就是2.5小時,總共7.5小時,請問怎么分配啊,如果不能同時做五家又怎么能有2萬,真的張口就來。”
大家的懷疑有沒有道理?
有。
畢竟這年頭,干凈的錢不好掙。
不過,咱也別著急否認別人的掙錢能力。
我特意去找了一下那位新聞當事人潘女士的視頻賬號,看了她每天的日程表,不得不說一句:
有些人,來錢的路子真的挺絕的。
首先說個前提,潘女士不是做固定的早中午三餐。
她的服務對象中,有不少休息時間沒那么「正常」的年輕人,而且90%都是年輕女性。
每天做的飯菜,也都是客戶提前預定好的,她只要上門做就行。
拿她的一個熱門視頻舉例。
潘女士的一天,是從早上七點半的通勤開始的。
坐地鐵去客戶家,做一個早午餐。
啥叫早午餐。
早餐+午餐便單。
一份意面,一份煎龍利魚,一份培根滑蛋貝果,一份蝦仁蔬菜沙拉。
4道菜,40分鐘搞定,凈賺88。
緊接著,她就馬不停蹄地趕到下一家。
4個菜:蘆筍炒蝦仁+黑皮雞樅+水煮牛肉+番茄炒蛋。
10點抵達,11點結束,又一單88。
11點半,到第三個客戶家。
換個菜單,繼續3菜一湯。
中午也不休息,自己隨便對付一頓,下午繼續開工。
1點到3點還是去客戶家做午飯,一般還能做兩單。
再就是晚上5點半左右,最后一頓晚餐。
根據飯菜數量的不同,收費標準也不一樣,多的比如團建餐,十多個菜,一次收費至少都要四五百,多的能到七八百。
也就是說,月入2萬也不是不可能。
忙完這一切,天也黑了。
別看潘女士只是做幾頓飯,可這工作量和工作時長可不少。
至于收費標準,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為了追求飲食健康,還真有人愿意出這個錢。
你去網上隨便搜一下,上門私廚,收入比潘女士高的大有人在。
但如果你問,我感覺自己廚藝也不錯,能不能吃這碗飯?
咋說呢?
做飯這事看著挺簡單,可還真不是來個人就能月入上萬的。
具體的,今天我就拿潘女士的例子和大家分析一下,看看里面的門道。
01
潘女士上門做飯,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
之所以敢走這一步,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
一個就是對需求人群的精準把握。
有網友問潘女士:怎么你每天都有這么多訂單,為什么每個時間點都有人要吃飯?
潘女士的回答是:
“杭州是座互聯網城市,這里有各種各樣生物鐘的年輕人,有些人可能醒來就下午兩三點了,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不一樣。”
另一個,明確市場需求后,怎么精準定位每一個客戶也是問題。
潘女士剛入行那陣子,也沒啥客戶。
她就自己主動去找,不僅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還在各個網絡平臺發布消息,尤其是做起了自媒體。
現在潘女士的很多客戶,都是看了她的視頻,才找她下單的。
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個賺錢門道:信息化。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
一個叫堵舜的小伙子,考研失敗。
這事放在其他學生身上,挺難受的吧。
可他不但不傷心,反而挺亢奮。
為啥?
因為在備考的這段時間,她發現了一條商機。
不少同學學習的時候都會被手機干擾,可不帶手機又不方便,那么有什么辦法能暫時將手機封印呢?
于是,他便搜索了相關的信息。
別說,像他這樣的“手機依賴癥患者”還挺多。
然后,他從網上看到的保鮮用的“定時開啟儲物罐”中受到啟發,發明了一款“手機定時盒”。
短短4年時間,賣出30萬臺。
中國人有句老話:“先知三日事,富貴五千年。”
說白了,咱普通人沒啥資源背景,又想多掙錢,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就要有整合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
只要你知道的夠多,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信息差,不說掙大錢,一定會比身邊人多幾條賺錢的門路。
02
潘女士的做飯視頻里,有3個細節。
第一,潘女士上門做飯,如果遇到客戶廚房沒有清理,她會先將其打掃一遍,然后做完飯再清理一遍。
第二,客戶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而且潘女士每次給客戶提供的菜單盡量不重樣,也就是說,她需要不停地學習新菜式。
第三,潘女士的客戶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不僅保證通勤距離在半小時左右,除非是大單,料理時長也不會超過1個小時。
這就叫做專業,其中也藏著賺錢的第二條門道:極致化。
還記得那位被《人民日報》點贊的李阿姨嗎?
這幾年餐飲行業啥環境,不用我多說了吧。
所以就算擺攤賣菜的販夫走卒,都受到沖擊。
但李阿姨沒有望店興嘆,反而對自己的工作更加精益求精。
她發覺,很多上班族忙著工作,擠不出安排飲食的時間。
她便推出“一周菜單”,把簡單的食材,搭配出健康、美味的套餐,還不帶重樣。
針對年輕顧客,她還會把菜洗好、切好,回家只要炒一下就可以吃。
更甚,怕有人不會做,還附贈每道菜的烹飪方法。
放多少料,炒多少時間,寫得明明白白。
用網友的話說,她恨不得把菜燒好了喂給自己吃。
結果我們也看到了,李阿姨的菜賣爆了。
劉潤有一段話說得很深刻:
“任何一件事做到極致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你對「極致」這個詞不要有誤解,極致是99分,頂尖高手是90分,優秀大概是80分,但是大多數人誤以為10分就是滿分。”
誰都不是傻子,同一件事,為什么你能掙到錢。
不就是別人能從你那獲得更多“超常規”的體驗嗎?
03
在《瀟湘晨報》的采訪里,潘女士展現出自己超強的時效。
“我現在每天基本上7點45左右出門,中間沒什么休息時間,從早到晚都沒停過。”
她對自己的評價也是,精力旺盛。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個賺錢門道:速度化。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賺錢的門路,而是大多數情況我們只停留在“光說不做”。
前段時間,主持人歐陽夏丹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學藝術的男生大學畢業,暫時沒有太好的出路。
他就一邊教小朋友畫畫,一邊在姐姐的餐廳里打工。
同時,他又喜歡拍點東西,就自學了攝影和剪輯。
平時沒事,也會給姐姐的餐廳拍攝宣傳短片。
后來,歐陽夏丹看到了小伙的作品,便邀請他做自己的兼職剪輯師。
小伙欣然接受,而且每次歐陽夏丹給他的任務,他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完成。
有一回,午夜12點,歐陽夏丹還收到過他提交的成品。
歐陽夏丹覺得小伙太拼了,告誡他要注意身體。
可小伙卻告訴她,白天挺忙,只能晚上剪視頻,不過這些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樂此不疲。
原來在做兼職期間,小伙和朋友瞅中寵物經濟的風口,二話不說開了家寵物店,最近正在籌備他們的第二家分店。
聽到這兒,歐陽夏丹感嘆道:“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機會都是趟出來的,不是等靠要出來的。”
是啊,搞錢有時候真的沒啥捷徑可走,有個好想法,就要快速行動,然后往死里嗑。
接下來,就是量變引起質變。
04
話說回來,上門做飯可不止潘女士這一家,為什么她突然就火起來了?
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她不停地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上分享Vlog,將自己的能力廣而告之。
同時,在形象上也做了一些設計,至少在感官上有別于普通的“做飯阿姨”,顯得“高大上”一些。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四點:品牌化。
說件身邊的小事。
3年前,小區樓下有兩家賣鹵肉的。
A開始只是一個小攤位,每天四點出攤,有時我下班比較晚,路過攤位還見它沒賣掉。
B一開始就租了個門面,還是緊靠著小區出口的黃金位置,味道不錯,生意挺好。
你猜最后活下來的是哪一個?
答案是A。
這3年,到底發生了什么?
A做了3件事:
1,小區樓下開了家蜜雪冰城,他立刻租下了旁邊一個十平米不到的狹窄門面。
2,建微信群,到處拉人進群,辦會員,送優惠券。
3,給鹵肉店起了個朗朗上口的名字,并且在抖音上開了個賬號,一邊賣貨一邊直播。
B呢?啥都沒干,甚至連招牌也都做得非常簡單潦草,后來小區門面改造,他還搬進了一家更小的店面,漸漸顧客越來越少。
老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
可這個時代,你要是不懂點自我營銷,還真不見得別人能夠看到你的內在美。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話:
“你的能力相當于銀行卡上的后位數,而你的認知和行動決定了銀行卡的前位數。”
這個社會上,有些東西的確是天生的,我們無法改變。
可若是你是一個「四化」型人才,那么在“錢途”上也許就沒那么焦慮了。
共勉。
參考資料:
瀟湘晨報:《杭州女子上門做飯月入近2萬,90%為女性客戶,本人回應“每天跑6單”質疑》
抖音@阿綠愛做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