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了!從親美到取代美,阿根廷傳來重大涉華消息
日前,據彭博新聞社網站5月9日報道,中國與阿根廷出口商簽署了一份意向書,擬采購價值約9億美元的大豆、玉米和植物油,此舉說明中國將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
換句話說,又來了一個即將取代美國產品進口的國家。
此前,巴西農業部長卡洛斯·法瓦羅表示,在美國近400家屠宰場被取消對華出口資格后,巴西打算成為中國牛肉需求的替代供應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個月,阿根廷鄉村協會在社交平臺上透露,中國阜豐集團計劃在阿根廷建造一座玉米加工廠。
阜豐集團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可是全球規模居前的氨基酸生產企業,在國內山東、內蒙古、新疆等地有多個生產基地,如今將觸角伸向阿根廷,顯然是看重了當地豐富的玉米資源。
這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確實正在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也可以說是美國農產品的量正在被世界各國瓜分,總的來說,美國的關稅政策,哪個國家都沒影響,反而是讓美國本土企業,美國農業遭到重創。
這讓美國哪招架得???
回溯過往,美國在農產品領域,一直是中國的重要合作伙伴。但近年來,隨著美國揮舞 “關稅大棒”,一切都變了。貿易摩擦的陰云籠罩下,美國農產品出口遭受重創,美國農民更是苦不堪言。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中方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這一來一回,美國農產品失去了價格優勢,中國市場的大門,對美國農產品逐漸關上。
美國農民滿心期待著政府能改善貿易環境,讓他們的農產品重新暢銷中國??墒屡c愿違,貿易戰的硝煙遲遲未散,美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斷縮水。與此同時,南美國家卻瞅準時機,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在農產品貿易上打得火熱。
就拿大豆來說,曾經,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但如今,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憑借著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以及不斷提升的農業技術,大豆產量和質量雙雙提升,迅速搶占中國市場。數據最能說明問題,近年來,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比例大幅下降,而從巴西、阿根廷進口的大豆數量直線上升。
玉米領域亦是如此。2023年,巴西取代美國,成為中國頭號玉米供應國。中國與南美國家的合作,不僅局限于單純的貿易采購,更延伸至農業投資、技術交流等多個層面。就像前文提到的阜豐集團在阿根廷建玉米加工廠,這一舉措,既能帶動阿根廷當地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也能讓中國企業獲得更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實現互利共贏。
南美國家紛紛 “向東看”,積極擁抱中國市場,背后有著深刻的考量。一方面,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南美國家豐富的農產品,正好能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也能助力南美國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雙方在合作中優勢互補,攜手共進。
反觀美國,在貿易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不僅失去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國內農業產業也遭受重創。美國農民收入銳減,不少農場主面臨著破產的困境。農業,作為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動蕩也給美國整體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
在這場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的大變局中,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韌性和戰略眼光。通過拓展多元化的進口渠道,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中國不僅保障了國內農產品的穩定供應,也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更多話語權。而美國,若不能及時調整貿易政策,修復與中國的關系,恐怕在全球農產品貿易的賽道上,將被南美國家越甩越遠。
說在最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農產品貿易格局的重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方又將如何在這盤棋局中落子布局,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