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 掃碼觀看
近年來,“某地出現大規模蟾蜍遷移,預示著將要發生大地震”“多個城市現大量鳥群,是不是大地震前兆”等消息頻現網絡,總能引發公眾對自然災害的密切關注。
近日,一位廣東的博主發文稱,根據動物行為異常、地磁波動、經驗數據分析等,判斷廣州將發生6級以上強震,再次將“動物行為能預測地震”推上風口浪尖。這是真的嗎?
對此,廣州市地震局迅速作出回應,發布“地震知識科普”指出動物異常行為與地震無必然因果關系。從地質構造看,廣州處于華南塊體內部穩定區,地質研究顯示,廣州附近不存在構造活動強烈的大型活動斷裂帶,地殼較厚且結構穩定,缺乏強震孕育所需條件。自存在地震記錄以來,包括清代地方志等資料記載,廣州從未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理事鄒文衛表示,由于科學認知的限制,古人對地震的發生有各種解釋,如今,人們也常常把動物的行為異常與地震聯系起來,但這樣的猜想要變成科學理論需要大量觀測去證明。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動物異常能夠預報地震,尚無任何國家或研究團隊能夠單獨通過動物異常行為等方式準確預測地震的具體時間、地點和震級。
德國地質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總結過去180個有關地震前夕動物異常的報告,其中涉及130種動物、160次地震和700多條記錄,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從概率講,動物的異常活動與地震有一定相關性,但是因為數據的質量和數量有限,難以進行系統的高質量研究,所以也直接證明了以往相關研究的局限性,無法從科學上將動物異常和地震預報準確地聯系起來。
鄒文衛表示,很多動物異常可能與天氣的變化、生態環境的突變,以及動物群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動物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等情況有關,甚至也可能與地球內部的物理或化學性突變相關。導致動物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單一地將動物異常和即將發生地震畫等號。
那么,地震能被預報嗎?“目前,地震短臨預報基本做不到,這是由地震的復雜性和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的。”鄒文衛提醒公眾,只要看到震級、發生時間和地點等信息比較精確的地震預報都是謠言。
據悉,為了讓更多人第一時間知悉地震發生,我國已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監測地震發生并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專家表示,防震減災,關鍵還是要做好地震預防,包括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級、學習地震逃生及自救方法,以及提高地震預警系統預警能力等,才能將地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