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晚照
女兒回到家,看見爸爸,便問:“我媽媽呢?”
爸爸一到家,看見女兒,第一句話也是:“你媽媽呢?”
這是一對父女多年來的對話。好像全世界的家庭都上演著同樣的場景。
之后媽媽去世了,父親見到女兒,還是問:“你媽媽呢?”兩個人都愣住了,思念如潮汐,無法言語,一個失去一半的靈魂,一個失去最后的巢穴。母愛,像沒有邊界的天空,我們會經常忽視它的存在,實際上它覆蓋了我們的一切。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不完美的老媽。
朋友說,她和媽媽經常吵架,直到忍無可忍,賭氣離家出走。等氣消了,她發現自己還沒走出五百米外的社區小公園,心里沒著沒落的,感覺自己還不如流浪狗,特凄慘。不久就覺得饑腸轆轆,她不停地看手機上的時間,沒超過三小時,媽媽就打來電話罵她:“你跑哪兒去了,面都坨了。”她立刻顛顛地跑回家,吃掉兩碗面,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沙發里,繼續聽她媽各種嘮叨。
媽媽形形色色,大多數家庭里的媽媽都是平凡人,沒有優雅的姿態,沒有高深的文化和眼界,甚至還是河東獅。
我母親就是這樣一位鄉下婦人,不識字,脾氣暴躁,她表達情感的重要出口就是發怒,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吼罵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這與她嬌小秀麗的外表形成反差。
但母親又敏感愛哭,經常在罵了孩子之后偷偷落淚,然后變本加厲地沖父親吼。而有文化的父親脾氣極好,要么不吱聲,要么出去散步。他們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個人的脾氣卻意外互補。或許這就是天定的姻緣,又或許必須有一個人讓步。
我母親牽掛著每一個孩子。做了一個噩夢,她就會提心吊膽,會不會是哪個孩子遇到了災或難,直到一一確認無事,她才放心。孩子長大了,總是向外飛。孩子飛多遠,母親的心的半徑就會有多長。
母親分別在每個孩子的生活區跋涉,千里萬里,卻一直沒有走出過那個鄉村。
曾經認識一個女孩兒,她畢業后剛參加工作,在城市里還沒有站穩腳跟,就急匆匆用微薄的工資帶媽媽去旅游。朋友很驚訝:你不攢點錢,干嗎這么著急帶媽媽玩?
她說,她是最小的孩子,媽媽年近七十,萬一以后沒機會了呢?
多年后,我終于明白了這個女孩兒的孝心,父母有時候真的等不起。“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多少人的痛。有太多父母等不到孩子的成功。
經常看到有師友在朋友圈曬老媽,自己即將步入中老年行列,居然還有媽,這種幸福只有擁有的人才會體會得到。這樣的暖心時刻在街頭也可以遇見。
公交站牌處,兩位老太太相遇了,一開始不熟,一聊便熟了。“你這是干什么去?”“我去看俺媽。”“你還有媽,這得八十多歲了吧?”“哪兒呀,我都虛歲八十了。”“哎喲,那你媽還不得一百(歲)?!”“九十九啦。”“真好!還有牙嗎?”“牙沒有啦,畢竟到年紀了,不過胃口挺好,能吃飯,用牙花子嘬著,吃得可溜了,晚上餓了也起來吃,能吃!”“咱媽真能,真不孬!”“哈哈哈,是啊,可不孬,有媽在,都不敢老。”
路人如我,一開始聽著她們質樸的對話,忍不住笑,繼而是艷羨和感動,感動于這份歲月的恩賜。
有媽在,不敢老,多么美好的生活邏輯。什么是成功人生?八十歲還有媽,應該是最溫暖的范式,連歲月都敗下陣來。
(本文作者為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協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