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賦能,用服務暖心。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湖縣公安局積極探索基層警務新模式,將智能化工具與人性化服務相結合,打破傳統警務壁壘,打造“近鄰警務”,讓警民親如一家。
4月5日清晨,照進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鎮席子木呼爾村的第一縷陽光格外明媚,在其木代老人家里,博湖縣公安局烏蘭再格森鎮派出所輔警張景鳳正為老人拍身份證照片。
看到照片,老人感慨萬分:“上次拍身份證照片還是30年前,得騎著毛驢去縣城拍……”
“背包雖然越來越重,但群眾的心與我們越來越近。”張景鳳的滿足感溢于言表。從去年至今,博湖縣公安局利用“巴州公安微警務”小程序和便攜式身份證采集器等智能設備,累計為群眾上門辦理各類證件業務215件,平均辦理時長從原來的1小時縮短至10分鐘。每次辦完業務,民警還貼心地將“警民聯系卡”貼在群眾家最醒目的位置,上面不僅有民警的聯系方式,還有“帶幫辦”等業務說明。
科技和數據讓群眾少跑腿,線上的“暖心驛站”則真正暖了群眾心。才坎諾爾鄉的警民微信群里,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對話:“喬警官,我的降壓藥快吃完了。”“放心阿姨,下午給您帶過去。”
才坎諾爾鄉派出所所長喬龍巴特至今還記得去年冬天那個寒冷的夜晚,警民微信群里突然彈出一條消息:“警察同志,我爸下午出門放羊,現在還沒回來,你們快幫我找找他吧!”發送消息的牧民艾山江焦急萬分,他70多歲的父親走失了。
喬龍巴特立即將尋人信息轉發至全鄉15個警民微信群。接下來,喬龍巴特的手機屏幕閃爍不停:“我在東邊草場找”“西邊溝谷我們包了”“北面有摩托車隊過去”……群眾與民輔警組成搜尋隊,四處尋找,并紛紛在群里匯報各自進展。次日凌晨1時許,老人在一個廢棄羊圈里被找到。
博湖縣幾乎每個村民都加入了警民微信群,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群求助民警。針對老年人,片區民警還會將自己的電話號碼設為老人手機里的“一鍵撥號”。細致入微的“口袋式”服務,讓群眾贊不絕口。
除了幫群眾跑腿,民警還為群眾解憂。
3月27日,在查干諾爾鄉派出所的調解室里,民警楊曉斌正調解一起因草場租賃引發的糾紛。當三維地圖清晰地呈現出草場界線時,爭執多年的兩家人相視而笑。寶音大叔端起奶茶,對帕提古麗說:“喝了這碗茶,咱們還是好鄰居。”
因地界邊緣不清產生的矛盾,在農村地區十分常見,博湖縣公安局民警調解這類糾紛時,會先利用無人機將拍攝的全景畫面制作成三維地圖,讓當事人雙方一目了然,再經客觀分析與勸解,矛盾便能迎刃而解。
“喝著茶,說著話,什么矛盾都能化解。”楊曉斌說,每次調解,他都會準備一壺熱騰騰的奶茶,“科技+奶茶”調解模式運行以來,轄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顯著提升。
如何讓安全意識深植群眾心中,“近鄰警務”也有創新,民警把創新宣傳延伸到熱鬧集市,讓大家記住安全要點。3月29日,本布圖鎮巴扎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平安大舞臺”活動火熱進行。民警自編自演的小品《老馬趕巴扎》引得觀眾笑聲不斷,當臺上的“老馬”騎電動車不戴頭盔,發生事故后摔得“鼻青臉腫”時,臺下的馬木提老人一臉凝重地對周圍的人說:“騎車不戴頭盔,腦袋會‘吃虧’。”原來,“老馬”的原型就是他。
民警通過小品、快板、情景劇、快問快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交通安全、反詐知識、鄰里和睦等文明守法意識灌輸給群眾。開展“平安大舞臺”活動以來,本布圖鎮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2%,電信詐騙發案率下降65%,實現了“教育一個、影響一片”的宣傳效果。
(本報記者 潘從武 本報通訊員 韓晉 劉伸)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