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五歲的時候便被封王,六歲任徐州刺史,八歲的時候任中書令,九歲的時候任青州、冀州兩州刺史,可謂是風光無限。
但是他在十歲的時候便被皇帝賜死,用十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幾十年的路。
臨死之前他說了一句話,至今仍是名言……
南朝劉宋
南朝劉宋時期,宋孝武帝劉駿是本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最復雜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高開低走,褒貶不一”。
劉駿登基之前,便已經可以獨自帶兵平定動亂,而且他參與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屢立戰(zhàn)功,是一位真正的武將皇帝。
劉駿雖然是個擅長打仗的武將,但是這并不代表著他就是個粗鄙之人。
他登上皇位之后,不僅收復了失地,還很關注文壇動向,他寫的文章“才藻甚美”,被后世學者稱贊。
當時的文壇之風都因他的文章而改變,就是他帶著“大明詩壇”變得繁榮。
這位看起來很優(yōu)秀的皇帝,卻有皇帝中的“通病”,那就是“貪婪”。劉駿在位時大興土木,興建宮殿,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
過度繁重的徭役和賦稅使得百姓難以生存,他在位的時候雖然沒有發(fā)生叛亂,但是這些行為也為劉宋留下了安全隱患。
劉駿在位時,他擔心的并不是百姓叛亂,他擔心的是自家人。
劉氏宗親的勢力日益增強,劉駿擔心這些人會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于是便開始打壓劉氏宗親,使得這些劉氏宗親甚至還不如一些普通官員。
但是劉宋本就是一個靠著宗親來統治的國家,如果劉氏宗親出了問題,那么整個國家都會出問題,如果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導致國家的滅亡。
不過劉駿似乎完全沒想到這一點,他依然整天躲在皇宮享樂,而且無論他去哪里,都要帶著自己的寵妃殷淑儀。
獨寵殷淑儀
劉駿雖然蓋了不少宮殿,但是他并不是一個像楊廣那樣的人,他身邊的寵妃只有一個殷淑儀,而且他寵愛這個妃子到了極點,甚至已經顯得有些過分。
現代人根本想不到,劉駿當時有多么過分,簡單來說就是:生死已經無法將他們分開了。
這位殷淑儀原本是一位劉氏宗親的侍女,劉駿出去串門的時候,正好就看上她了。為了討好劉駿,這位殷淑儀就被送到了皇宮之中。
得到殷淑儀之后,劉駿高興得不得了,殷淑儀在后宮里的待遇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只可惜紅顏多薄命,殷淑儀給劉駿生下幾個孩子后,便得了不治之癥,不久之后便去世了。雖然斯人已逝,但是劉駿卻走不出這種悲傷。
這種悲傷讓劉駿每天以淚洗面,借酒澆愁,他將殷淑儀的牌位放在面前,給她倒上一杯,自己也來一杯,時不時還說兩句話。
眾人見劉駿如此深情,也感動不已,但是這并不代表眾人支持劉駿這樣做。
誰也不知道他這種消沉狀態(tài)會持續(xù)多長時間,要是他一輩子都緩不過來,他還當不當這皇帝了?為了讓劉駿盡快清醒過來,眾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次日,負責喪葬的有關部門負責人來見劉駿,向劉駿講述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的魯國賢君魯惠公,曾為自己的長子安排一門婚事,娶來了宋國國君的女兒仲子。但是等仲子來了之后,魯惠公覺得她實在是太漂亮了,于是便代替自己的兒子完成了婚禮,將仲子納為了妃子。
仲子來到魯惠公身邊后,很快便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仲子的身體卻是日漸消瘦,兩年后便去世了。
魯惠公十分傷心,為了給自己的愛妃一個合適的葬禮,魯惠公無視禮法,為“不是正妻的仲子”修建了單獨的祭祀廟宇。
這些人給劉駿講這個故事的目的,無非是想讓劉駿為殷淑儀立廟,同時也是為了讓劉駿有一個發(fā)泄口。
如果外人不加干預的話,他早晚會憋出病來。
劉駿聽完這個故事,當即便下令為殷淑儀立廟。劉駿將這座廟宇命名為“新安寺”,至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一會兒再介紹。
等到將殷淑儀下葬之后,劉駿心里確實好受了很多,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還是會想起她。
就算有再多的妃子陪在劉駿身邊,劉駿依然感覺很孤獨,他是多么想再和殷淑儀見上一面。劉駿的這個想法很快便傳了出去,有些大臣為了討好劉駿,專門為他請來了一位“仙人”。
據這位仙人所說,他會“招魂”之術,當初漢武帝也曾用此辦法見到兒子劉據,還專門為此修建了“歸來望思之臺”。
劉駿很高興,趕緊讓這位仙人施法,等到一切準備妥當之后,這位仙人走到桌案之前,便開始了儀式。
過了一會兒,事先準備好的蚊帳中出現了一個人影,從外面看起來確實很像生前的殷淑儀。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那里面的根本就不是她,只是一個身材相仿的女子。
也許是因為劉駿思念過度,這才沒有認出來,他還想著與殷淑儀說一說話,但是蚊帳里的人不理他。
就在劉駿準備過去拉住她的手時,蚊帳內的人影不見了,雖然劉駿確實見到了“殷淑儀”,但是他的思念愈加沉重了。
當時劉駿手下有個擅長寫文章的大臣謝莊,他就此事給劉駿寫了一篇文章。劉駿夸他這篇文章真不錯,一時間人們紛紛傳抄,上演了另一場“洛陽紙貴”。
寵妃遺孤
殷淑儀去世之前,為劉駿生下了六個兒子,一個女兒,有幾個孩子一兩歲便去世了,真正成長起來的,只有長子劉子鸞、幼子劉子師以及小女兒。
劉駿在位的時候,將自己對殷淑儀的愛都轉移到了這些孩子身上,這才有了“小孩當刺史”的鬧劇。
開頭提到的那個用十年走過幾十年的孩子,就是兩人的長子劉子鸞。
劉子鸞年少聰慧,最得劉駿喜愛,五歲的時候就被封為了新安王。
殷淑儀的廟宇叫做新安寺,就是從劉子鸞的這個封號來的。
在之前魯惠公那個故事中,還有一件事忘了說。
魯惠公不僅為仲子建立了廟宇,還將她生下的孩子定為了太子,也就是后來的魯桓公。
劉駿當時也有這個想法,他也想將劉子鸞立為太子。
但是人家魯惠公的“真太子”是一位賢者,不會怨恨自己這個不懂事的弟弟,但是劉駿的“真太子”沒有這種肚量。
劉子鸞十歲那年,劉駿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五歲,太子劉子業(yè)即位。
劉子業(yè)之前就對于自己的父親很不滿意,但是他不敢真的與父親翻臉,只能將怒火都轉移到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身上。
他隨便找了個借口,把殷淑儀的孩子全都賜死了。
十歲的劉子鸞在被賜死之前,只是說了一句:“希望下輩子不再投身帝王之家。”
他說這話還真沒問題,如果他不是劉駿的兒子,他肯定不會在十歲的時候被賜死,當然他也有很大可能活不到十歲。
后世的“皇親”遭遇不公待遇時,也多會引用劉子鸞這句“愿身不復往生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