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諸侯起兵討董的第二年,袁紹、韓馥等山東諸將,由于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劉虞堅決不肯。而且曹操、袁術也堅決反對,袁紹的計劃沒有得逞。
袁紹為何謀立劉虞
190年正月,關東十位州郡長官起兵討伐董卓,打著恢復劉辨帝位的旗號。董卓一不做二不休,毒殺了劉辨,同時把漢獻帝劉協遷往長安,一把火燒了洛陽,自己屯駐洛陽對抗關東聯軍。由于各路諸侯懼怕董卓,無人敢于出兵。六月曹操出兵,被董卓部將徐榮擊敗;十一月董卓在孟津擊敗了王匡。
簡而言之,關東聯軍一方面各懷鬼胎,只想保存實力爭權奪利;另一方面由于董卓西涼兵團戰斗力太強,整整一年的時間,看上去聲勢浩大的討董聯軍,其實并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性的戰果。所以他們計劃謀立劉虞,袁紹想立劉虞為帝有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紹等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以朝廷幼沖,逼于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復不聽。遂收斬使人。——《后漢書·劉虞傳》

第一,挽回局勢,占據大義。董卓做的最過分的事,在當時人看來自然就是擅自廢立皇帝,所以當初關東聯軍起兵討董的時候,打的旗號是誅殺董卓,恢復劉辨的帝位。但是現在劉辨被毒殺,劉協被遷到了長安,關東聯軍一下子沒有了目標。而且當初袁紹就是因為不同意廢立皇帝,和董卓鬧掰了逃出洛陽。
另外,劉虞作為漢室宗親,一直是德高望重的存在,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贊頌劉虞的功德。董卓掌握朝政,也是先拜劉虞為大司馬,后又拜劉虞為太傅。
第二,提升自己的地位。袁紹等人如果能夠成功擁立劉虞,那么自己的地位肯定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再加上自己“四世三公”的家世出身,對自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另外從《后漢書》記載來看,在劉虞拒絕為帝后,袁紹他們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對眾人封官,說白了就是給大家封個更高的官職,更加名正言順。
第三,唯恐天下不亂。袁紹擁立劉虞為帝,實際上是另立天子,另立朝廷,這樣東漢就徹底陷入了分裂。而劉虞在幽州,必須依靠袁紹和韓馥,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充分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因此他的這個建議其實在為他自己日后圖謀天下做準備。
曹操、袁術為何堅決反對
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和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魏書》
擁立劉虞為帝一事,袁紹曾寫信爭取曹操的支持,結果曹操堅決反對。據《魏書》記載,曹操認為我們起兵討董,天下響應是因為占據了大義。現在天子幼弱,又沒有什么惡行,一旦另立皇帝,天下必將大亂,你們北面劉虞去吧,我仍然擁護當今天子。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其實還是一心匡扶漢室朝廷的,他并沒有多少野心,更像一個滿腔熱血的忠臣。因此,當酸棗各個諸侯“置酒高會”的時候,曹操獨自領兵進攻董卓軍,雖然遭致慘敗,但曹操重新募兵,依然動員大家一起進軍討伐董卓,所以曹操反對擁立劉虞,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和忠心。
至于袁術反對擁立劉虞,則是“居心叵測”。據《后漢書》記載,袁術觀漢室衰微,早已心懷異志,不愿意擁立成年的漢朝皇帝。面對袁紹的建議,袁術回信大義凜然的說:“當今天子聰叡,殺我袁家滿門的是董卓,不是天子所為,我只知道討伐董卓,其它的事不知道!”
袁紹一會說劉協不是漢靈帝的親生骨肉,一會說殺自家滿門是漢獻帝授意,但袁術油鹽不進,搞得袁紹大為惱火,這件事甚至為后來兄弟兩人互相結怨埋下了伏筆。袁紹、袁術兄弟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不過袁術不太會隱藏自己的野心。
四百年大漢王朝即將傾覆之際,大多數人想的都是逐鹿天下,真正忠于朝廷的又有幾人。整個三國大戲,不過都是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權力斗爭。有的人能夠心存善念,堅持理想,那是難得的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