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中國人含蓄深沉
不善用言語說“愛”
我們羞于把“愛”掛在嘴邊
而是常常把“愛”默默付諸行動
古人亦是如此
他們把對母親的
愛和眷戀寫進詩里
折進平仄韻律的褶皺里
句句不提愛,但句句都是愛
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
將最樸素的母愛
定格成永恒,傳頌至今
一針一線
是縫進骨血里的牽念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孟郊筆下的細密針腳
縫進的是母親對遠行子女的
無盡擔憂和無限祝福
母親的愛很樸素
是你離家時行李箱里
疊得方方正正的毛衣
是袖口處新補的針腳
是車尾箱滿滿當當的土特產
一紙平安
藏著最樸素的祈愿
“遙知一紙平安字
慈母燈前閣淚看”
林希逸筆下短短十四個字
道盡了母親的心事
她們把思念熬成燈油
盼了又盼
直到收到那封薄薄的家書
流下欣喜的淚
母親的愛很“糾結”
她怕你在外吃苦
又怕自己的牽掛成了你的負擔
只盼收到一句“平安”
也便心安
中國人的“報喜不報憂”
原是母子間最默契的“謊言”
一燈一麻
照亮最溫暖的歲月
“兒今讀書母身健
績麻夜坐明鐙前”
胡奎用寥寥幾筆繪盡煙火氣
兒子正在讀書
母親在夜晚借著燈光績麻
這是彼此最溫暖的
默默相守和陪伴
母親的愛很簡單
就像多少人幼時熟悉不過的場景
你在書桌前寫作業
母親默默在一旁陪伴
這樣“母身健”“夜坐明鐙前”的時光
是中國人最渴望的團圓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一字一句
道盡最美好的祝福
“不須母煩憂,但愿母常安”
鄧云霄的直白心愿
也是天下子女的心聲
“素發嚴親,酡顏慈母
眉壽雙全”
李昌祺筆下的團圓圖景
藏著對父母安康的期盼
?中國人不說“愛”
卻把“常安”“眉壽”等樸素祝愿
寫成了歲月里最長情的詩
重讀這些古詩
感受AI再現的這些場景
看見的不只是古時母親的愛
更見到了千萬中國家庭的縮影
母親的愛
是“臨行密密縫”的細致
是“倚門問平安”的守望
是“閣淚看家書”的牽掛
而子女的愛
是但愿“母身健”“母常安”的祈愿
是看見“母親”二字時
心頭忽然泛起的柔軟
這個母親節
別再讓愛藏在古詩里
給媽媽打一通電話
和媽媽見一面
媽媽不記得母親節
但每個你回家的日子
都是母親節
News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編輯 | 卓映紫
校對 | 王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