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連通京城與塞外駝鈴悠悠,后來,承載過老舍筆下《駱駝祥子》的足印,如今,這條千年街巷以文旅新地標的姿態,成為無數游客打卡的熱門之地。然而,在一街之隔的模式口村社區,1000多戶居民卻深陷用水困境——水壓不夠、水流細小、頻繁停水。一方面是古城的城市機理,一邊是居民的生活需求,二者矛盾如何破解?《向前一步》聚集居民商戶、相關部門、主管區長以及溝通團嘉賓和外籍觀察員,暢所欲言、群策群力,能否打贏這場關乎民生改善與城市更新、歷史保護的“水困突圍戰”?
繁華背后的巨大困擾
節目錄制前,石景山區副區長張盛軍深入模式口村社區的居民家中,聽到了這樣的訴求——“假設要洗澡想都甭想”、“平時在家都得大桶小桶接滿了”。有著類似用水經歷的居民,在模式口村社區一共有1176戶,“長期備著水”“水堿大,經常換水壺”“要想洗澡,先準備點燙傷膏,再準備點感冒沖劑”。除了這些,居民們還有一個噩夢,“一家壞,全村停(水)”。當主街游客舉著奶茶拍照出片時,背街居民卻在為生活用水發愁,這反差背后藏著怎樣的困局?更讓人不解的是,整個街區自2016年開始改造,當時為什么沒有一起解決供水難題?
改造之前的重重疑慮
今年,石景山區啟動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居民卻依舊心存顧慮。副區長調研、溝通團嘉賓走訪以及記者前期調查,一點點捋清了居民心中的多重顧慮,有人擔心老房安全,有人害怕出行不便,有人質疑水壓難解。那么,施工改造會不會影響地基、出入安全有沒有保障、高處居民用水能不能解決?同時,還有100多戶在此經營的商戶,也講出了自己心中的顧慮。針對居民的疑慮,工程設計師、自來水公司、城管部門等各方代表接連上臺解答疑問,他們能夠撫平這些交錯復雜的焦慮嗎?有沒有“一戶一策”的精細化施工,針對性解決不同情境下的用水難題呢?
古跡牽扯的文保拉扯
外籍觀察員在寺中走訪參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壁畫史巔峰之作”的法海寺,對其藝術價值連連發出贊嘆。但是,法海寺處在模式口村社區地勢較高的地方,這座600多年的古跡轄區,用水是否會隨著這次的自來水改造有更好的提升和保證?當古老的街巷承載著新時代的民生訴求,當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方式狹路相逢,模式口村社區的這場改造,注定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4個多小時的追問,能不能實現對民生需求與城市更新的雙重護航?敬請關注本周日晚21:05播出的《向前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