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姚倩】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臨床上,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抑制劑)為ROS1陽性初治和復發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患者仍然存在著諸多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近日,北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李琳教授在接受環球網記者采訪時提出,在我國,多數的ROS1 TKI抑制劑為鏈狀結構,其系統療效相似,初治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均在20個月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ROS1患者仍面臨著兩大生存挑戰:一是腦轉移發生率高,二是治療耐藥復發。如何提高腦轉移療效、延緩耐藥發生是ROS1靶向藥物的共同目標。
受訪者供圖
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顯示,2022年我國肺癌新發病例人數高達106.06萬例,肺癌死亡病例人數高達73.33萬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肺癌的80%~85%。而ROS1融合作為NSCLC罕見驅動基因突變之一,在中國NSCLC患者中發生率為1.5%~2.61%。
盡管比例較低,但由于我國NSCLC患者基數龐大,ROS1陽性患者的絕對數量不容忽視。ROS1陽性NSCLC患者具有鮮明的臨床特征:常見于年輕、腺癌患者,中位年齡56歲,女性居多,且絕大部分無吸煙史。
這些患者在社會和家庭中往往承擔著重要角色,因此對治療的需求尤為迫切。然而,ROS1陽性患者的治療卻面臨著腦轉移和耐藥兩大難題。李琳教授表示,一直以來,ROS1患者腦轉移發生率高且預后差,約40%的患者初診時已發生腦轉,而在Ⅳ期基線不伴腦轉患者中,約50%會在24個月內發生腦轉移;即便接受了現有的一線治療,仍有63% ROS1患者會發生腦轉移。一旦發生腦轉移,患者生存期將顯著縮短。
她提到,盡管已有多種鏈狀ROS1 TKI抑制劑用于治療 ROS1陽性NSCLC的治療,然而對于初治且伴有腦轉移的患者,目前藥物仍無法兼顧顱內和全身療效。與此同時,傳統的ROS1 TKI抑制劑易發生ROS1耐藥突變,患者復發后尚無有效治療方案,ROS1患者的治療困境亟待破局。
近年來,隨著對ROS1融合及靶向治療研究的深入,新一代ROS1 TKI抑制劑瑞普替尼為ROS1陽性NSCLC治療帶來了治療突破。
據李琳教授介紹,與現有的鏈狀ROS1 TKI抑制劑作用機制不同,瑞普替尼為緊湊的三維大環結構,有助于延緩及克服ROS1耐藥突變。在ROS1 TKI經治且伴有G2032R耐藥突變患者中,瑞普替尼ORR可達59%。此外,瑞普替尼分子量小,兼顧全身和顱內療效,在基線伴有腦轉移患者中,mPFS長達35.7個月;在基線伴有可測量腦轉移患者中,顱內客觀緩解率(icORR)達89%,為ROS1陽性NSCLC腦轉移患者帶來顯著生存獲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