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不足,把自己當小孩一樣養!
你有沒有這樣的疑惑呢?明明沒熬夜、沒干體力活,飲食也小心謹慎,可卻老是氣血不足,而且怎么補都沒啥效果。
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各種情緒內耗在悄悄 “偷走” 我們的能量。
每一次的焦慮、情緒波動以及心念起伏,都會消耗氣血,尤其會過度耗損心血,在中醫里這叫勞心太過。
心藏神,心血虧虛就會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覺;睡不好又會進一步消耗氣血,使得白天沒力氣、沒精神、注意力難以集中。
思考過多會傷害脾臟,而脾是氣血生化的源頭,傷了脾,氣血自然更加虛弱。
所以,我們要學會節省能量,好好向孩子學習他們的率真。
像孩子一樣,釋放自己的情緒
孩子開心就開懷大笑,難過就放聲大哭,委屈就耍賴打滾,發泄完情緒就沒事了,不會有那么多雜亂的念頭和情緒困擾。
學習他們敢于表達,不糾結、不內耗,喜歡就大膽要,不喜歡就直接拒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無需找理由、編借口,不讓自己陷入糾結的情緒泥潭。
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但只要內心安定,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糾結和內耗。
不必在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上浪費太多精力,也不用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更不要凡事都親力親為、追求完美。學會對一些人和事放手,氣血就會慢慢回來。
像孩子一樣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充滿陽氣
小孩子特別喜歡在大自然里奔跑跳躍,和小伙伴們嬉戲打鬧,玩起來毫無拘束,這種瘋玩讓他們心情舒暢,陽氣十足。運動能生陽,喜悅也能生陽,動一動、笑一笑,可以幫助孩子滋養氣血。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凡是天氣暖和又沒有風的時候,讓母親帶著孩子在太陽下玩耍,多曬幾天太陽,就能讓孩子血液凝結、氣息剛強,肌肉結實緊密,能夠抵御風寒,不生病。”
脾主肌肉,動起來不僅能讓氣機順暢,還可以強壯肌肉,健脾養胃。脾胃好了,吃得香、排便順,氣血自然充足。
現在很多人上班一坐就是一整天,下班回家就葛優躺玩游戲、刷視頻,結果氣血又虛又瘀。
到了飯點也不餓,消化不好,大便不通暢、有口臭、皮膚油膩、氣短…… 建議向孩子學習,每天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到戶外運動。
氣血虛得厲害的話,就在公園或小區里散散步、曬曬太陽也很好。天氣不好時,在室內打八段錦,晚上泡泡腳、推推經絡,同樣能通經絡、養氣血。
像孩子一樣好好吃飯,把氣血還給脾胃
孩子就像幼苗一樣,施肥過度會損傷根部,澆水太多會淹沒苗葉,冷凍太過會傷害生機,松土太勤會傷根。對孩子來說,這個根就是脾胃。
其實,氣血虛的人養生的根本也是脾胃,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后天之本。
如今我們的生活太過匆忙,早餐和午餐隨便應付,晚餐卻又豐盛又晚。經常邊吃飯邊趕時間,吃飯時回信息、看新聞、思考問題也是常態,氣血都用來應付我們的各種需求,脾胃怎么能好呢?
不如學學孩子,好好吃飯,把氣血還給脾胃。
增加早餐的質量,減少晚餐和零食的攝入。早餐在 7 到 9 點胃經當令的時候,認真慢慢吃,吃溫暖好消化的食物。
早晨喝一碗五谷雜糧粥,對脾胃的補養最為純粹。五谷雜糧多為種子,滋養脾腎氣血的能量更足。
減少甜膩、油膩難消化的食物,減少零食的攝入量,晚餐要簡單,吃七分飽。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以免損失脾胃陽氣和生機。
不要盲目信奉 “多喝水少生病” 的理念,每個人對水的需求量不一樣,渴了就小口慢飲,不要一口氣猛灌,否則會傷脾胃生濕氣。
生病的時候不要過度使用藥物,特別是清熱寒涼的藥物,病情好轉就應停止,否則會傷脾胃傷元氣。
消化不好時,不要過度依賴消食之物,就像給幼苗過度松土會傷根一樣,應該想辦法提升脾胃自主的消化功能。
平時可以多吃些芡實、蓮子、懷山藥、白扁豆、大棗等,都是補脾胃的好食材,可以用來煮粥、煲湯、煮水喝。
像孩子一樣好好睡覺,到點就睡,睡到自然醒
孩子的睡眠著實令人羨慕,晚上到點自己就困了,早上自然醒。規律的作息,深度的睡眠,讓孩子長得快,精力體力恢復得也快。
如果白天壓力大、用腦過度,氣血耗散厲害,就會入睡慢、躺在床上思緒萬千,睡眠淺、愛做夢。
建議睡前不要刷手機了,泡泡腳搓搓腳心,做做深呼吸,讓心靜下來。
秋冬最好能在晚上九十點(亥時)睡覺,這個時候睡覺最養氣血。此時三焦經旺盛,三焦通百脈,亥時睡覺百脈皆能得到濡養。
很多百歲老人和生機旺盛的孩子都是這個點睡覺。
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即便做不到 22 點之前睡,也不要超過 23 點,你會發現不熬夜,氣血很快就會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