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琴壇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女小提琴家,其中包括前蘇聯的貝琳娜,美國的卡羅爾·格林,英國的伊達·亨德爾,羅馬尼亞的瑪爾廷等,尤為引人注目的兩位女演奏家是來自韓國的鄭京和與來自德國的安妮·索菲·穆特。
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講,她們都以壓倒群芳的絕對優勢傲立于國際小提琴樂壇。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的鄭京和從1970年開始聞名,至今已經享譽樂壇50多年之久。出生于音樂世家,弟弟鄭明勛和姐姐鄭明和都是世界級的音樂家。
鄭京和天生擁有“絕對音感”,兩歲就會唱歌,從小贏遍大小歌唱比賽,學鋼琴后卻經常在鋼琴上睡著,然而卻深深為小提琴著迷。雖然7歲才開始學琴,但立刻成為韓國知名的提琴神童,9歲就與漢城交響樂隊合作演出了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
媽媽看著一家孩子都這么早慧,因此決定帶他們到美國深造,13歲來到美國,鄭京和隨即獲得伊凡·加米拉安(Ivan Galamian)賞識,以全額獎學金在茱莉亞跟他學琴,而母親為了支持她,賣掉韓國的房子為她買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
但有傳聞言道,伊凡·加米拉安是位歧視女性的老師,鄭京和連想參加比賽都受到阻撓。好在不服輸的性格也讓她在1967年和加拉米安的另一位得意門生祖克曼并列美國萊文垂特小提琴比賽一等獎。作為亞洲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小提琴家,結束了西方人在琴壇一統天下的歷史。
之后她更在完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來到倫敦,替代面臨妻子臨盆之際的帕爾曼演奏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結果技驚四座,從此展開她在歐洲的音樂生涯。之后整個70年代,她與帕爾曼一前一后地競相發片,兩人的曲目和性格都一樣,曲目也類似。也是在70年代,DECCA與她簽約,并為其發行唱片。
鄭京和是一位充滿歡笑又十分謙和柔情的亞洲女性,但是每當登臺面對觀眾,便沉著穩健,堅定自信,頗具大師風度。她在演奏上有著精確的節奏感。
她既有米爾斯坦、格魯米歐那樣純凈美妙的音質,又有柯崗那種輝煌堅實的技巧。她的演奏曲目廣泛,無論是嚴謹的古典音樂作品,還是富于浪漫色彩的現代樂曲,都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01
鄭京和《小提琴抒情小品集》
1985年,鄭京和錄制了這張《小提琴抒情小品集》專輯,作為她與Decca合約終止前的最后錄音,以精湛動人的抒情小提琴小品來總結個人15年來忙碌而炙熱的演出生涯,或許是最完美的句點。
這張專輯也是鄭京和結婚后錄制的專輯,因封面上鄭京和披著紅色披風,因此也被樂友稱之為“紅披風”。當中,鄭京和拒絕采用過多高難度作品,而收錄了一些她所喜愛的小品曲,包括勃拉姆斯、克萊斯勒、柴可夫斯基、肖邦、德彪西等作曲家的小品。
如:克萊斯勒《愛之喜悅》、《愛之憂傷》、《吉普賽女郎》;波迪尼《跳舞的洋娃娃》;維尼亞夫斯基《諧謔曲與塔蘭泰拉舞曲》;埃爾加《愛的禮贊》;柴可夫斯基《憂傷圓舞曲》作品51之6;肖邦《升C小調夜曲》;勃拉姆斯《G小調第一號匈牙利舞曲》等共17首小提琴小品,保證聽得你回味無窮!
于此,你會聽到這位小提琴女皇的琴音華麗飽滿,激情洋溢,具有男子般堅毅果敢的氣質,不過在其36歲結婚之后,其琴聲似乎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更多了一些柔婉嫵媚的女性氣息。
演奏風格由早年的熱情奔放、活力四射轉變為沉穩內斂,更具可堪咀嚼的深度和具有“聲已盡而意無窮”的余韻。錄音也非常出色,強勁動態音效中橫溢出細致韻味,小提琴的音色嬌柔優雅,而樂段的動態與張力則極具氣勢,Phillip Moll的鋼琴協奏也尤其犀利。
【原裝進口】
鄭京和
小提琴名曲集 抒情小品集
(日版SACD)
掃碼珍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