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記憶的老相冊,那些農村的老物件兒都承載著咱們的鄉(xiāng)愁。每一件都是爺爺輩兒留下的珍貴記憶,如今卻成了博物館里的稀罕玩意兒。想當年,這些東西可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啊,現(xiàn)在的娃娃們怕是連名字都叫不上來咯。
老馬鞍
那年頭,家里有匹馬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趕集、耕地、運貨樣樣離不開。
我家那個老馬鞍是爺爺打小用到老的,皮子都磨得锃亮,邊上還有銅飾件兒,一摸就能感覺到歲月的溫度。
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跟著爺爺上街,騎在馬背上走在鄉(xiāng)間小道,那個威風勁兒,村里娃娃們都羨慕得很。
馬鞍底下墊著厚實的氈子,上面雕著花紋,據(jù)說是民國年間一兩銀子買的,用了幾十年都沒壞。
如今村里連馬都少見了,更別提這馬鞍,年輕人怕是連咋騎都不知道嘍。
銀票夾
打小聽爺爺講,解放前用的可都是銀票子,得有個穩(wěn)妥當當?shù)牡胤?/strong>存著。
這票夾子一般是三折的,外頭是藍布或者黑布,里面縫了好幾層,專門夾銀票和重要字據(jù)。
我家那個還是奶奶的嫁妝呢,布面上繡著鴛鴦戲水,針腳細得跟螞蟻腿似的。
記得小時候爹常把工分本和糧票放里頭,那可都是真金白銀的東西啊。
如今啊,塑料卡一刷,手機一掃,錢都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數(shù)字,這票夾子也成了記憶里的老物件兒。
核桃木老天平秤
村里老李家祖上開中藥鋪,那個核桃木天平秤可是鎮(zhèn)店之寶
木頭是上好的核桃木,用了幾十年油光锃亮,那個橫梁上刻著密密麻麻的道道,精確得很。
兩邊的銅盤擦得跟金子似的,稱一錢半錢的中藥從不差分毫。
記得小時候我總愛看老李爺爺稱藥材,手指捏著藥材輕輕往盤里撒,一點點調整到剛好平衡。
那陣子,一副中藥才花三毛五分錢,如今怕是連認得出這秤的人都不多了。
銅火盆
冬天里,最解乏的就是圍著火盆烤手了。
我家那個是純銅打的,底下三個腳,盆沿上還雕著花紋呢,聽說是爺爺結婚時花了五斤糧票換來的。
生炭火時要先墊一層細灰,上面再放紅炭,炭火慢慢就旺起來了。
晚上全家圍坐在火盆邊,一邊烤紅薯一邊聽爺爺講故事,那個熱乎勁兒現(xiàn)在想想都暖和。
如今暖氣、電熱毯一應俱全,這銅火盆反倒成了古董,擺在城里人家的客廳當藝術品了。
竹編蒸籠
俺們老家過年必備的就是這竹編蒸籠,蒸出來的年糕那叫一個香啊。
蒸籠是村東頭老張編的,選的都是三年以上的老竹子,劈成細條后用開水煮軟了再編。
一層層疊起來,底下放水,上面蒸饅頭、包子、年糕,氣味兒順著縫隙往外鉆,饞得娃娃們直轉悠。
記得那會兒一個四層的蒸籠才賣七毛錢,用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
如今的電蒸鍋雖然方便,但總覺得少了點年味兒,竹編的清香和食物的香氣混在一起的感覺,是現(xiàn)代廚具給不了的。
竹編文房提盒
念書時最寶貝的就是這個竹編文房提盒,里面的四寶一應俱全
盒子是竹條精細編織的,上面有提手,拎著去學堂可方便了。
盒子里有格子,分別放毛筆、墨塊、硯臺和宣紙,整整齊齊的不亂。
我那個是爹在縣城趕集時花了一塊二買的,當時可是大手筆啊。
現(xiàn)在孩子們用圓珠筆、鋼筆,哪還知道磨墨的講究,這提盒也只能在老物件展覽上看到了。
這些老物件兒,記錄著咱們那個年代的酸甜苦辣,友友們家里還有哪些寶貝還在用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