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初,一場圍繞國產電動車阿維塔12風阻系數的爭議,意外成為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頗具討論度的公共事件。
從某汽車博主通過實驗視頻對阿維塔12風阻系數的質疑,到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社交媒體轉發,再到阿維塔科技的法務聲明與公開測試邀約……
然而,關于這場你來我往,看似熱鬧的技術討論,其最終結果大概率就是沒有結果。
但這并不意味著事件本身沒有值得掰扯的價值。事實上,當技術參數遭遇流量狂歡,當行業標準遭遇公眾認知,科學與傳播的邊界應當如何界定?
據乘聯會數據,截至2025年Q1,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攀升至41.2%。
在綠牌車和藍牌車即將形成分庭抗禮格局的當下,大多數用戶其實“初心不改”。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2025年Q1數據表明,普通消費者對于續航里程、充電效率等實用參數的關注度仍高達73%,而風阻系數這類專業工程參數的關注度僅為8.2%。
這種認知落差恰恰構成了某汽車博主對阿維塔12風阻測試視頻的傳播密碼:通過將專業實驗室數據與大眾認知斷層進行嫁接,完成技術議題的流量轉化。
從傳播學視角分析,該汽車博主選擇風阻系數作為切入點具備三重優勢:
其一,專業性壁壘賦予內容權威感,天津中汽研風洞實驗室的背書提升了測試可信度;
其二,0.28Cd與0.21Cd的直觀數字落差形成強烈反差,符合短視頻時代的“震驚體”傳播規律;
其三,對比20年前燃油車的敘事框架,巧妙喚醒公眾對國產電車“技術躍進”的既有疑慮。
所以,這種“專業外衣包裹流量內核”的操作,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注意力收割。
如果一切基于事實說話,我們依然認為,該博主本身沒有錯,自媒體博主堅持做內容,不斷追求流量,和農民看準了某一類經濟作物而大面積耕種,商人踩準了供需節奏而批量性進購貨物一樣,畢竟在框架范圍內追求利益不違規、不違法。
但若回歸技術本質,風阻測試的復雜性其實遠超公眾想象。
比如需要獲得權威認證的密閉風洞環境、符合標準的測試程序、經過計量認證的精密傳感器,以及滿載狀態下的車輛配重模擬等,都是基本測試條件。
另外,據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研究顯示,即便在相同風洞中,因地面效應模擬方式不同(移動帶系統與固定平板差異),測試結果偏差可達8%-12%。這些專業細節在流量傳播中往往被選擇性忽略。
所以,這就是關于文首提出的“這場你來我往看似熱鬧的技術討論,其最終結果大概率就是沒有結果”的第一個理論支撐:
在基本測試條件很難完全相同的前提下,用該博主與阿維塔官方對目標車輛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本身就沒有特別明顯的參考價值。
事實上,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風阻系數測試始終缺乏強制性國家標準。
原因很簡單,不同于需要CNCAP/CIASI認證的碰撞安全測試,汽車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屬于車企研發自控領域。因此,風阻測試對行業內部而言,其實是“自由”的。
比如,測試對象可以是“自由”的。
據蔚來ET9(參數丨圖片)開發日志顯示,其風阻測試歷經了油泥模型-騾車-準量產車三個階段,其數據差值達0.04Cd。
而寶馬i7工程師在2024慕尼黑車展透露,為追求更低風阻,測試車輛會拆除后視鏡等部件,這與消費者實際用車場景已經存在本質差異。
還有,測試方法是“自由”的。某新勢力品牌研發總監透露,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單次測試費用達12萬元/小時,完整測試周期成本超百萬。
這就導致一部分車企選擇CFD(計算流體動力學)流體仿真替代實體測試。
然而,計算出來的模擬數據與實車測試數據之間的誤差標準是多少?并無行業共識。
另外,傳播話術是“自由”的 。
大眾ID.7在2024年宣傳的0.23Cd明確標注為“特定配置下最優值”。而小鵬X9的0.227Cd則備注“不含電子后視鏡版本”。
只是,這種技術性免責聲明在營銷傳播中往往被弱化處理。
所以,這就是關于文首提出的“這場你來我往看似熱鬧的技術討論,其最終結果大概率就是沒有結果”的第二個理論支撐:
既然風阻測試對行業而言自由如風,那么從純理論角度上去講,哪怕還有一萬個汽車博主在后面等著測試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就有可能得到1萬個不同的測試結果。
不得不說,一個風阻測試,居然可以用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來解釋: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既然如此,一輛汽車,特別是一輛純動電汽車的風阻系數到底有多大用?還有,為了這個屬于車企研發自控領域的系數,阿維塔官方有沒有必要如此較真?
我們先給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風阻系數當然有用。
援引長安汽車研究院研究數據,常規場景下,風阻系數每降低0.01Cd可以提升純電動汽車約?1%-2%的續航。這就是車企愿意把表現優異的風阻系數公布出來的原因,當然也是純電汽車用戶愿意關注該參數的理由。
但是,回歸用戶價值的參數理性,風阻系數是不是像極了純電汽車零百加速的時間參數一樣?用戶買的更多是一個心里安慰,于實際場景意義并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大。
那么,即便阿維塔12存在0.07Cd偏差,折算實際續航差異也就是10公里左右。這個差異,甚至比大夏天多開了20分鐘空調還要細微。
所以,相較于糾結數字精度,用戶更需關注車企是否在核心三電技術、智能駕駛系統等關鍵領域持續創新。
但是,阿維塔官方還真就較真了。
面對輿情發酵,阿維塔的應對策略倒是顯得高級而不失體面。
5月3日法務聲明遏制謠言擴散,5月6日邀請馬斯克見證測試完成話題升維,同步啟動公開測試計劃實現輿論主導權轉移。
這套“法律威懾+名人效應+過程透明”的組合拳,精準擊中了新能源時代公眾的三大認知痛點——對技術黑箱的不安、對國際權威的崇拜、對過程正義的渴求。
但阿維塔更深層的戰術意圖在于品牌勢能維護。
5月1日,阿維塔科技公布了2025年4月的銷量數據,當月累計銷售新車11681輛,同比大幅增長122.6%。
也就是說,品牌處于明顯上升期的阿維塔,若此時主力車型之一的阿維塔12風阻爭議不能及時遏制,則可能動搖其“科技豪華”的品牌定位。
通過主動將企業標準升格為公眾監督下的“準行業標準”,阿維塔實際上在重構游戲規則,將專業參數的爭論場域,轉換為品牌公信力的展示舞臺。
當專業參數脫離工程語境進入公共話語體系,非常容易引發“實驗室數據與現實感知”的認知錯位。
就像2023年寧德時代“凝聚態電池”發布會后,社交媒體涌現大量對其能量密度的夸張解讀,最終迫使企業多次進行科普澄清。
從本質上講,這是蓬勃發展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技術平權化進程中,因為信息降維帶來的風險。這一次,碰巧被阿維塔遇上了而已。
然而,即便行文至此,我們依然堅持認為,這場爭議不會有一個孰對孰錯的結果,但格外值得我們深思。
阿維塔12測試風波猶如一柄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新能源汽車賽道最荒誕的橫截面——自媒體用民科式自建標準解構車企千萬級風洞數據。
用“我覺得”丈量工業文明,拿“我認為”打假汽車工業,這場看似反智主義的狂歡背后,資本暗流或許正沿著流量管道悄然涌動。
在“測試即戰場”的流量海洋里,嚴謹的工程參數淪為情緒燃料:友商是否在反智測試背后植入黑公關代碼?流量獵手是否正將技術討論異化為商業絞殺?
當傳播場域里的“偽科學”開始反向定義產品價值,被解構的不僅是某款車型的風阻系數,更是整個行業賴以生存的技術信仰。
這場荒誕劇最吊詭的隱喻在于:當車企被迫用直播測試回應民科質疑時,工業文明與流量文明的權力關系已然倒置。在流量的競技場,實驗室里的工程師終究敵不過手機補光燈下的——哎呦,家人們,哎呦,鐵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