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風阻測試公開,如何成為一次信任機制的重建嘗試?
一個冷門參數,成為車圈最熱話題。
5月9日,阿維塔12駛入國家級風洞實驗室,測試過程同步直播,引入司法公證。原本屬于工程師體系內的實驗流程,被罕見地完整向公眾開放。
就在這之前,圍繞阿維塔風阻數據的討論,在多個平臺集中涌現。從短視頻剪輯到數據質疑,從老車對比到參數推演,風阻這個技術名詞,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從“實驗室語言”到“公眾話題”的躍遷。有聲音質疑阿維塔12“風阻不如20年前油車”,也有聲音要求公開驗證、還原真相,打臉質疑者。風阻這個技術指標迅速完成“話題化”,演變為一場流量聚焦、觀點對峙的輿論拉鋸。
在這種背景下,阿維塔選擇了一種更為克制的方式回應:將測試帶進國家級實驗室、引入司法公證、面向公眾直播全過程。把原本屬于工程師視野的實驗,變成一次用戶可以看見、理解、參與討論的透明行為。
人們真正關注的,早已不僅是那個風阻數字本身,而是一次技術驗證在面對不質疑時,能否通過“過程公開”,重建對數據的信任。
從風阻數據爭議,看見整個行業的透明焦慮
過去,風阻系數(Cd)是工程人員之間討論的冷門數據。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普及,它的意義開始變得直觀:高速續航受影響、整車穩定性受影響,甚至噪聲表現也受影響。風阻,開始成為評價一輛車是否“技術夠硬”的標準之一。
各家車企紛紛報出驚人的風阻數字,0.23、0.21、甚至更低。但這些數字是如何測出來的?消費者并不知道。
業內專業工程師表示,只要掌握一定“技巧”,在測試中關閉進氣格柵、貼合縫隙、拆除附屬零件,都可能在合規前提下優化風阻表現。而像風速設定、測試角度、輪胎阻力等參數的不同,也會讓最終結果存在不小誤差。
這樣優化的結果是,大家都說自己風阻低,卻鮮有人說清楚是怎么測的。在沒有公開透明的測量標準前,風阻不再是“性能證明”,反而成了一種“公信力考驗”。
一個風阻參數本不應被放大,但類似這樣的數據似乎越來越成為行業的放大鏡。就像這次的阿維塔12的風阻爭議,各方勢力的語言交鋒已經深刻的體現了這種不信任感。
有消費者在評論區留言,就像之前的輔助駕駛被各家夸張稱為高階智駕甚至自動駕駛一樣,有多少參數指標,是消費者根本無法去驗證的?我們應該相信什么樣的數據?
更關鍵的是,在中國品牌加速出海、試圖建立國際認知的背景下,技術指標的真實性早已不只是銷量層面的得失。它關乎品牌形象,也關乎中國制造的可信度。
風阻之爭的表面是數值,背后卻牽動著輿論流向的力量分布。最近幾周,風阻這個從不被廣泛討論的技術詞,被集中搬上熱搜、剪成短視頻、掛進標題,像是有人下場把它變成了戰術話題。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車工程師在社交平臺上評論道:“很多時候,數據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車企往往不愿講清楚它是怎么來的。測試風速、車身高度、輪胎阻力……只要參數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但當測試工況不透明,用戶自然難以建立信任。”
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也在輿論場上留下了被解讀和交鋒的空間。
用一場直播測試,給公眾一個技術答案
在這種背景下,阿維塔選擇用實際的測試+完整的直播來呈現。
5月9日下午18時左右,阿維塔12駛入位于重慶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風洞中心。直播畫面中,技術人員開始對車輛進行姿態固定、風速設定、輪胎清潔、測量校準……這些流程原本是實驗室的“內務”,此刻被呈現在鏡頭前。
這一次,阿維塔設計了六組測試場景,覆蓋了消費者實際駕駛中可能遇到的幾種典型工況:包括使用電子外后視鏡和傳統物理后視鏡的對比,不同輪轂造型對風阻的影響,主動進氣格柵開閉、空氣懸架在高低狀態下對風流擾動的作用等。
每組工況完成后,現場即公布該狀態下的實測Cd值——沒有等待、沒有包裝、沒有“最終版整理”。官方公布的測試結果顯示,在120kph的測試風速下,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Cd為0.217。
中國汽研工作人員與現場司法公證人員確認,本次測試流程符合國家關于乘用車風阻系數測量的一般評價規范,相關數據具備真實性與有效性,測試結果具有參考價值。
整個測試由第三方團隊操作,重慶市公證處全程在場監督,整個流程同步在網絡直播中實時傳輸。這意味著,消費者不再只是“看結果”,而是第一次能“看過程”地了解一個關鍵技術數據是如何誕生的。
寰球汽車在阿維塔直播測試鏈接的評論區中看到,一位車主留言說:“我不懂風阻,但看得出這次他們是認真做實驗的,不是像有的品牌——說的最響,測的最虛。”另一位用戶則更為直接:“只要是用量產車測的,我愿意信。”
很明顯,與其說阿維塔是在證明一個數字,不如說它是在提出一種表達方式——在數據不被信任的當下,“怎么做”比“說什么”更重要。
對公眾而言,哪怕沒有完全理解所有工程細節,也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直觀判斷:這是一次怎樣的姿態?這是不是一個可以被信任的技術品牌?
當然,據一位業內人士估算,這樣一場完整風洞測試的成本可能在百萬元以上,且需占用稀缺實驗資源。但從阿維塔的角度來看,這是值得的。
從一個參數到一套標準:風阻測試的示范意義
風阻測試不應承擔超出其本身的輿論價值,但現實卻讓它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中國汽車行業從技術積累轉向品牌建設,消費者也從“信產品”進入“信體系”的階段。續航、加速、風噪、熱管理……這些指標都開始承擔“證明工程實力”的責任。但與此同時,驗證邏輯卻沒有同步建立。
在歐美市場,EPA續航、WLTP測試、安全評級等體系為數據提供背書。而在國內,很多參數由企業主導生成,“我說了算”仍是默認語境。在社交媒體發達、用戶信息敏感度提升的今天,這種模糊的邏輯正在成為信任流失的源頭。
阿維塔沒有試圖打破舊規則,它只是通過“直播+公證+標準流程”的方式,示范了另一種可能:一家公司不只是交出結果,更交出過程。不是“我說我是”,而是“你來看我怎么測”。
對于不少車主來說,可能并不真正理解“風阻系數”的工程意義,但在看到測試過程時,他們愿意相信“一輛肯讓你看到細節的車,才值得信任”。
這種表達方式也許不能立即扭轉推波助瀾的種種質疑,但它可能成為一個起點——讓數據重新變成工程成果,而不是傳播話術。
對整個行業而言,這場測試更像是一面鏡子:誰敢展示過程,誰就在透明度競爭中領先一步;誰愿意接受監督,誰就在信任感構建中多走了一段。
最終,這場風阻之爭可能不會留下太多漣漪。但它至少證明了一點——技術指標的意義,不在于它能否制造話題,而在于它是否經得起公開的檢驗。
誰能把測試過程變成行業共識,誰就能在技術密集的新賽道中,占據信任的制高點。
阿維塔沒有爭論,只是把實驗室的門打開了一次。這扇門之后,是數字,也是一種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