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得風風火火,早已把俄羅斯甩在了后頭。
可要是說起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很多人可能沒想到,金燦榮教授卻提醒我們:中國經濟雖然體量大、產業全,但和俄羅斯比起來,卻有個不容忽視的短板。
看著俄羅斯在全球制裁下依舊能穩住陣腳,這背后其實藏著讓人心里發緊的現實差距。
一、
俄烏沖突已經拖了三年,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一波接一波。原本外界都覺得,俄羅斯經濟快要崩潰,老百姓的日子肯定難過。可事實卻大大出乎意料。
2023年,俄羅斯GDP只下滑了2.1%,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強不少。超市里面粉、白糖貨架沒空過,能源和糧食出口居然還創了新高。
這背后的根子,其實很簡單。俄羅斯家底厚,土地廣闊,光是糧食就能自給自足,農業部的數據說自給率高達155%,還常年是世界小麥出口的“老大”。
再看能源,石油、天然氣出口撐起了整個財政,西方國家禁得再厲害,俄羅斯還是能把油氣賣給中國、印度這些新買家。這些錢一到手,經濟就不至于丟失這么多。
再說產業結構,俄羅斯雖然高科技產業比不上歐美,但工業和農業的比重不低。這種“原始”結構,到了戰時反而有特殊優勢。外頭的金融、科技制裁,固然讓俄羅斯不舒服,但只要肚子里有糧,手里有油,老百姓基本的日子就能過下去,國家也不會垮。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俄羅斯應對外部沖擊的手段很靈活。像“平行進口”這種辦法,就是通過友好國家把急需物資轉進來,頂住了不少壓力。匯率、通脹雖然有波動,但整體還算穩住了。
說到底,俄羅斯之所以能在制裁下“抗住”,靠的就是資源自給、產業底子厚、社會忍耐力強。
二、
金燦榮教授早在十年前就注意到,俄羅斯之所以能頂住壓力,關鍵在于自己能“養活自己”。而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業發達、市場龐大,可糧食和能源卻成了繞不過去的難題。
先說糧食。2023年中國進口糧食總量高達1.6億噸,大豆進口量占了全球貿易總量的六成,主要靠美國和巴西。雖然水稻、小麥自給率還可以,但大豆和玉米的對外依賴一直降不下來。國內大豆自給率只有17%,遠遠低于俄羅斯。要知道,大豆不僅僅是吃飯的問題,還是養豬、做油的關鍵原料。要是哪一天進口斷了,影響可不是小事。
再看能源。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對外依存度高達72%。一年進口就要超過5億噸原油,絕大部分還得靠海運。馬六甲海峽是條“命脈”,萬一被卡住,能源供應就得掉鏈子。這幾年雖然搞了中俄管道、中緬管道,減少了一些風險,但根本上還沒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還有些基礎工業原料,比如鐵礦石,中國八成以上靠進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化肥、鉀肥這些農用物資,一半以上也是買來的。只要國際局勢一變,價格上去或者供應中斷,國內壓力立刻就會顯現。
為什么中國會有這樣的短板?一是人多地少,人口眾多,耕地有限;二是發展模式決定了對外開放、資源流通的依賴性大。
過去幾十年,靠著全球化、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但這一套遇到外部極限封鎖時,難免有隱憂。
三、
其實,中國早就意識到這些問題,并不斷在想辦法。糧食安全是國家頭等大事,這幾年高標準農田面積突破10億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5億噸以上。國家糧食儲備庫擴容到4億噸,緊急情況下能頂一陣子。可大豆、玉米這些“軟肋”,一時半會兒還真難全靠自己種出來。
能源方面,中國在搞“多元化”。中東、俄羅斯、非洲、南美,能買油的地兒都聯系上了,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中俄天然氣管道、中亞能源通道也都在加緊建設。新能源、核電也在提速,全球最大的風電、光伏裝機都在中國。可現實是,煤炭還是占主力,新能源受限于儲能技術,真正徹底自給還要很長時間。
產業鏈安全上,中國在高端領域下了大力氣。芯片、機器人、量子通信、特高壓輸電,有些地方中國是世界領先。但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進口依賴還是硬傷。這幾年,“備胎計劃”推進得快,國產化率慢慢提升,但要完全追上國外還得繼續努力。
更大的挑戰,其實是國際環境。像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能靠“曲線救國”,把油氣賣給東方國家。可要是中國碰上極端情況,西方集團聯手制裁,亞洲、非洲的合作對象能不能一直站在一邊?運輸通道能不能暢通無阻?這些都不是一句話能解決的。
所以說,金燦榮提出的“戰略冗余度”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警惕和思考。大國博弈下,光有體量還不夠,真正的安全,是把命脈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