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5日,俄羅斯《消息報》發布的一篇關于軍事領域的報道,揭示了俄烏沖突中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俄羅斯軍隊在現代戰爭關鍵環節之一——電子戰方面,已喪失了過往所依賴的技術優勢。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俄羅斯軍方與國防研究界罕見地打破了慣常的自信姿態,公開表示愿意“積極借鑒中國經驗”,甚至考慮直接引進中國殲-16D電子戰飛機。
這是俄方高層首次明確表達對中國相關軍事科技的追趕意愿,為何會有如此劇烈的立場轉變?
其實俄羅斯并非首次在實戰中暴露出裝備上的缺陷,但此次不同之處在于,它所面對的并非傳統的外部封鎖、后勤困境或戰術失誤,而是戰爭“根本邏輯”的變化。
在烏克蘭戰場,電子戰已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因素,壓制敵方雷達、干擾導彈制導、阻斷指揮通信……這些無形的“電磁武器”,比傳統彈藥更具殺傷力,而俄羅斯空天軍目前的電子作戰能力,幾乎處于“無防護狀態”。
根據俄方統計,目前俄空天軍僅有3架具備專業電子戰功能的飛機,不僅遠低于中國至少50架殲-16D的數量,甚至連基本的戰場掩護都難以實現。
曾被俄方譽為“戰略重器”的伊爾-22“削木機”,其電子干擾系統仍沿用上世紀的技術架構,甚至落后于中國2005年研發的型號。
此前在布良斯克地區,烏克蘭軍隊通過精準部署防空系統與電子偵察手段,連續擊落多架俄軍戰機,分析指出,這些戰機在缺乏電子干擾或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貿然突防,等同于自投羅網。
問題的根源之一在于俄軍電子戰機與戰斗機之間存在速度差異、指揮系統不兼容。伊爾-22作為俄空軍主力電子干擾平臺,飛行速度緩慢,航程有限,無法與蘇-35、蘇-30等前線戰機協同作戰,這意味著,一旦進入烏軍雷達探測范圍,俄軍戰機幾乎完全暴露在敵方火力之下。
更嚴重的是,伊爾-22配備的干擾系統無法有效壓制美制“愛國者”雷達或北約標準的相控陣火控雷達,在現代戰爭的技術對抗中,幾乎沒有勝算。這使得俄軍在攻防兩端都陷入被動。
至于俄方為何將目光投向殲-16D,原因非常明確,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電子戰飛機,自2021年首次公開亮相以來,迅速成為亞洲空軍電子對抗領域的核心力量。與傳統戰機不同,殲-16D通過取消機炮、強化電子戰吊艙和系統配置,使其具備強大的壓制與反壓制能力。
它可以在進入戰區前對敵方雷達實施盲區覆蓋,也可以在友軍執行打擊任務時提供“電子屏障”保護,其干擾頻段廣泛、反應迅速,能有效對抗北約標準雷達系統,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電磁戰利器”。
對于俄軍來說,這正是他們目前最缺乏、最薄弱的能力,直接引進殲-16D,或借鑒其設計理念,是當前唯一可行的“補課”方式之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殲-16D的飛行速度和作戰半徑,完全可以與蘇-30、蘇-35等俄現役機型協同作戰,若能實現引進或仿制,俄軍將在短時間內顯著提升其空中電子對抗實力,這不僅是一次戰術調整,更是一次戰略轉型。
在過去幾十年里,俄羅斯一直將自己視為“前蘇聯紅色軍工體系”的繼承者,對外來軍事裝備的引入極為謹慎。在技術引進方面,向西方求助不可能,向東方尋求合作則因“面子”問題難以邁出實質性步伐。
但這一次,現實更加殘酷,戰爭的高昂代價、慘重的損失、士兵士氣的低迷,讓“尊嚴”變得難以承受。
一位接近俄空天軍技術委員會的專家坦言:“中國在過去十年的軍事技術發展是飛躍式的,特別是在電子戰領域。如果我們繼續按部就班地自主研發,十年都不一定能趕上。現在不是講民族情緒的時候,而是關乎生死存亡的節點。”
類似的觀點在俄國內以往極為罕見,但如今,已在軍方、媒體乃至學術界頻繁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