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歐洲街頭悄然發生著一種變化,越來越多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的汽車行駛在了路上。在英國,一輛插電混動版的MGHS被一位30歲的年輕媽媽訂下,“它不貴,通勤也不用擔心沒電。”她笑著說。
這樣的選擇,在幾年前并不常見。但如今,插混車型正成為越來越多歐洲家庭的“首選替代”。
政策變天,中國品牌逆勢上漲
2024年10月,歐盟對中國純電動車祭出高達45.3%的反補貼稅。這一政策曾讓不少中國車企一度躊躇。但短短兩個季度后,它們不但沒有退場,反而打出多動力組合的 “組合拳”,實現逆勢上漲。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迎來了一波強勁反彈。據市場研究機構Dataforce的初步統計,中國汽車在歐洲的注冊量達到了148096輛,同比增長78%。在整體幾近停滯的歐洲車市中,這一增長幅度格外引人注目。同期,歐洲整體新車市場幾乎持平,市場份額同比下降0.2%。
與此同時,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新車銷量為338.2萬輛,同比微降0.4%。其中,Stellantis集團、現代汽車集團、豐田、日產等多家車企出現銷量下滑。相比之下,上汽集團以78505輛的成績,實現了33.5%的同比大幅增長,頗為亮眼。尤其是今年3月,上汽集團在歐洲售出22296輛新車,同比暴漲74.4%。
在所有中國車企中,MG依然是最受歡迎的品牌,比亞迪緊隨其后,一季度銷量增長近四倍,達到27365輛。而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奇瑞,也憑借旗下的Omoda與Jaecoo品牌,實現從413輛到15663輛的躍升,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新興力量之一。
其中,中國品牌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同比激增368%,市場份額從此前的5%左右暴漲至14%。混合動力車和汽油車加起來的市場份額從2024年的44%上升到47%。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品牌整體的市場滲透力。2024年同期,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為2.5%,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已升至4.5%。尤其在南歐國家和盧森堡等地,中國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斷攀升,反映出當地消費者對性價比和新能源技術日益增長的興趣。
從邊緣到主流
中國車企在歐洲的迅猛增長,絕非偶然。事實上,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首先,中國車企的產品組合多樣性與靈活應變能力也是制勝關鍵。面對歐盟電動車進口關稅的現實壓力,企業迅速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增加插電混動與油電混合車型,成功繞過政策限制,繼續在市場中擴張。
其次,價格競爭力仍是中國品牌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根據市場研究機構Escalent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五國對1600名消費者的調研顯示,72%的新車買家認為中國車應該比傳統品牌便宜。然而,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只要中國品牌比主流品牌便宜11%至20%,他們就會考慮購買。甚至有10%的消費者稱,僅10%的價格差就能打動他們。
但中國車企的崛起早已不再只是“便宜”。近年來,MG、比亞迪等品牌在設計、配置、續航和智能化方面不斷突破,逐步擺脫了“廉價仿制品”的刻板印象。例如MG的ZS、比亞迪的Seal U等車型不僅在功能上對標歐美主流品牌,還積極通過本地化策略,優化售后網絡、加強服務體驗,提升品牌可信度。
其次,品牌營銷和認知建設也在悄然發生改變。2016年,MG就率先贊助英超利物浦;去年年年初,名爵又與德甲的勒沃庫森俱樂部達成合作;去年7月,MG接棒保時捷,在古德伍德速度節以主贊助商的身份再度回歸。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品牌對年輕一代歐洲消費者具有天然吸引力。調查顯示,在35歲以下人群中,19%的人表示即便沒有顯著價格優勢,也愿意考慮中國品牌。這些年輕買家對智能座艙、車載娛樂系統、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等有更高需求,而這正是中國品牌的強項。
順風中的危機
《上海汽車報》記者認為,插混熱潮,是政策縫隙里的一次奇襲,也是一場針對歐洲市場結構深度理解之后的果斷調整。而對那些在風暴中挺過來、找準節奏的中國車企來說,這或許不是一場臨時的應變,而是一條通往全球競爭力的新路徑。當然,對于企業來說“居安思危”是一場必修課。中國品牌在歐洲的“插混突圍”只是階段勝利,真正的博弈剛剛開始。
根據歐盟最新排放法規,2025年各車企的平均CO?排放必須控制在各自目標范圍內。例如MG的目標為95.7克/公里,但其第一季度的實際排放值超標15克。奇瑞的情況更加嚴峻,其車隊排放超標高達47克,遠超其94克/公里的標準。
電動車銷售占比偏低是導致超標的關鍵原因。外媒指出,MG的BEV銷量占比僅為13%,奇瑞旗下Omoda和Jaecoo合計僅6%。
為應對風險,一些企業選擇通過“碳排放積分池”(Carbon Pooling)策略自救。MG已暗示或將減少汽油車型占比,并與其他車企共享排放額度以規避處罰。比亞迪亦表示正與歐方洽談加入碳池,其一季度整體碳排放比目標值低80克/公里,處于優勢地位,或可通過碳積分出售獲利。
目前,沃爾沃、極星、Smart已與梅賽德斯-奔馳組成碳池,特斯拉則成為Stellantis、豐田、馬自達等多家車企的碳合作伙伴。對于MG、奇瑞等仍在合規邊緣徘徊的品牌而言,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將在未來一兩年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步。
一位行業觀察者指出:“插混現在是緩兵之計,長遠看還是要靠本地制造和高比例純電。”目前,比亞迪正積極推進在匈牙利的新工廠,計劃于2026年投產;奇瑞正在法國和意大利洽談組裝線項目;上汽MG也計劃歐洲建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