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乘聯分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4月,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為687.2萬輛,同比增長7.9%。其中,4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75.5萬輛,同比增長14.5%,環比下降9.4%。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的零售銷量同比增速是近10年正常年份中同期的最高增速,扭轉了近10年4月乘用車零售增速偏低的特點,進一步削弱了汽車市場的季度周期波動特征。
“2025年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啟動早,補貼政策一步到位,年初市場增長較好,價格戰因此相對溫和,行業競爭狀態因市場增長而改善。”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解釋稱。
德系乘用車零售份額下降最明顯,自主乘用車市場份額超65%
數據顯示,今年4月,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零售銷量為115萬輛,同比增長31%,零售份額高達65.5%,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1~4月,國內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為64%,較去年同期增長7.9個百分點。
區別于自主品牌的高增長,主流合資品牌和豪華車品牌4月份的銷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豪華乘用車4月零售銷量為17萬輛,同比下降18%,零售份額為9.5%,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
而主流合資品牌乘用車4月零售銷量為44萬輛,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8%。其中,德系品牌乘用車的零售份額下降最為明顯。乘聯分會數據顯示,4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5.6%,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2.2%,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為4.8%,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對于自主品牌乘用車持續保持高增長的原因,崔東樹表示:“這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了明顯增量,主流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等主流車企的市場份額提升明顯。”
制表:每經記者 李星
從當前多家自主車企發布的4月產銷數據來看,比亞迪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超38萬輛,同比增長21.3%,拿下4月自主品牌銷冠。其中,比亞迪旗下乘用車及皮卡在海外銷售了約7.71萬輛,同比增長高達91%。
緊隨其后的是吉利汽車,其4月總銷量約23.41萬輛,同比增長53%。其中,吉利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2.56萬輛,同比增長144%,對吉利汽車總銷量的貢獻度超53%。
排名第三位的是長安汽車,其4月銷量約20.61萬輛,同比增長5.2%。其中,新能源零售銷量約為7.13萬輛,同比增長46.7%;長安系中國品牌4月零售銷量約為17.12萬輛,同比增長8.3%。
而奇瑞汽車在4月的銷量約為20.07萬輛,同比增長10.3%,以不到6000輛的微弱差距落后于長安汽車,位列第四。其中,奇瑞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6.12萬輛,同比增長85.5%;出口汽車8.77萬輛,蟬聯中國車企出口銷冠。
4月上述四家車企均在新能源車和出口方面有優異表現。“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優勢顯現和市場擴張需求,中國制造的新能源品牌產品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崔東樹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4月,我國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42.3萬輛,同比下降2%,環比增長7%。其中,4月新能源車出口占出口總量的44.6%,較同期增加14個百分點。細分品牌來看,4月自主品牌出口達到34萬輛,同比增長0.1%;合資與豪華品牌出口僅8萬輛,同比下降10%。
崔東樹強調稱,中國車企一定要把電動化和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作為根本,推動中國電動車真正持續走向世界。
自主新能源車市占率達73%,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市占率僅為3.4%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重要動力來源,4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90.5萬輛,同比增長33.9%,環比下降8.7%,零售滲透率為51.5%,較去年同期提升7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72.8%;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23.5%;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6.8%。
從月度新能源車的國內零售份額看,4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零售份額達73%,同比增加0.4個百分點;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僅為3.4%,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
1~4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332.4萬輛,同比增長35.7%,對整體乘用車銷量貢獻度超48%。
對于當前我國新能源車企發展現狀,崔東樹坦言,從整體車市來看,各車企銷量增長表現并不是“強者恒強”,而是處在一個中小車企的新能源車“群雄混戰”階段。“一些小的企業正在逐步成長中,銷量也從月銷幾千輛快速增長到了三五萬輛。”崔東樹認為。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4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突破2萬輛的品牌共計16家,銷量排名前十的品牌分別為比亞迪(26.88萬輛)、吉利汽車(11.88萬輛)、長安汽車(6.06萬輛)、上汽通用五菱(5.18萬輛)、奇瑞汽車(3.7萬輛)、理想汽車(3.39萬輛)、小鵬汽車(3.13萬輛)、特斯拉中國(2.87萬輛)、小米汽車(2.86萬輛)和零跑汽車(2.83萬輛)。
制表:每經記者 李星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自主主流車企的新能源車日益走強,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安汽車、上汽通用五菱等車企零售表現很好。而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零跑汽車、小米汽車4家新勢力品牌均進入前十。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4月新勢力零售份額為19.4%,同比增加3.6個百分點。其中,小鵬汽車、小米汽車、零跑汽車等貢獻5.2個百分點的份額增量。而自主傳統車企的獨立新能源品牌作為創二代(阿維塔、深藍、埃安、嵐圖汽車)表現較強,份額為12.6%,同比增長了0.8個百分點。
崔東樹表示,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有更多新的增長機會出現,推動了“蔚小理”、小米汽車等車企銷量的快速增長。“現在來看,并不是頭部車企就越來越強,而是誰的創新能力強,誰產業鏈控制能力強,誰就能發展得更快更好。”崔東樹向記者表示。
市場競爭趨于“溫和” 降價車型大幅減少
政策驅動下,車市在2025年前4個月雖迎來較快增長,但“價格戰”卻更為“溫和”。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5年1~4月累計降價車型有65款,較去年同期減少了56款。其中,1~4月降價的車型數量分別為7款、21款、23款、14款。“較去年4月份的41款和2023年4月份的19款,今年4月的降價車型數量大幅下降,體現了‘降價潮’明顯降溫的特征。”崔東樹說。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記者發現,2025年車市競爭更多集中在產品和服務體驗上,車企皆在努力用技術創新來提升性價比和競爭力。比如,5月8日,理想汽車舉辦了一場“加量不加價”的理想L系列智能煥新版發布會,理想L6、L7、L8、L9煥新版集體上市,售價維持24.98萬~43.98萬元區間不變,但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底盤性能等核心技術方面全面升級。
而在理想汽車之前,比亞迪在年初就喊出了“加配不加價”的口號,密集推出了搭載“天神之眼”智能輔助系統的煥新版車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明確,在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
除在輔助駕駛技術方面升級發力外,車企還在加大對非晶電機、高效能電池、5C充電、充換電配套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用以增強消費者的用車體驗,以增加用戶黏性,提升銷量。
以蔚來為例,其為吸引更多消費者買車,推出了購車贈送5年免費換電券等促銷政策。5月10日,蔚來宣布旗下4款煥新版車型——ES6、EC6、ET5、ET5T同步開啟預訂,并推出了5年免費換電的首發權益。
在崔東樹看來,車企為沖擊全年銷量目標,今年下半年的車市競爭會進一步加強,但并不會再出現低水平的“內卷”。“(今年)下半年,車企將會以多元化的方式來提升產品競爭力以搶奪更多市場。”崔東樹分析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