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突然扔出一顆重磅炸彈:他們的殲-10C在克什米爾擊落了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斗機,而且一口氣干掉了五架,其中三架是法國制造的明星機型,這意味著什么?殲-10C完成全球實戰首殺,更直接打破了陣風“零戰損”的神話。
印度至今沉默,但法國情報部門悄悄承認至少一架陣風被擊落,旁遮普發現的PL-15E導彈殘骸更是把證據鏈釘死。這場看似局部的空中摩擦,背后卻藏著中法軍工的暗戰、印巴地緣博弈的升級,甚至可能改寫全球軍貿格局——南亞的天空,從來不只是印巴的戰場。
(圖1)
殲-10C能拿下陣風,首先是個技術意外。
法國人向來吹噓陣風(圖2)是“全能戰士”,印度砸87億美元買36架,就是為了壓制中巴的空中優勢。但巴基斯坦的殲-10C用PL-15E導彈撕開了陣風的防線,這種中國導彈雖然出口版射程砍半到145公里,但AESA雷達導引頭和數據鏈技術甩開了印度現役的“米卡”導彈一代。
更諷刺的是,印度陣風還沒配齊“流星”遠程導彈,就被打了個時間差。法國達索公司現在最頭疼的不是戰損,而是招牌被砸——埃及和印尼正盯著這場較量,他們手里的訂單可比巴基斯坦36架殲-10C大得多。
(圖2)
中國的角色更值得玩味。過去中國武器總被詬病“未經實戰檢驗”,如今殲-10C(圖2)首戰就干掉西方頂級戰機,分明是是在大喇喇地打廣告。
烏茲別克斯坦正在殲-10C和陣風之間猶豫,埃及軍官已經坐進殲-10C座艙體驗——軍火市場的邏輯很簡單:誰能打,誰就有定價權。中國這次賺的不只是面子,更是真金白銀的訂單潛力。
但最危險的意外在于,這場沖突暴露了南亞的軍事失衡正在失控。
印度空軍理論上擁有規模和技術優勢,卻輸在了體系作戰的短板:預警機協同不足、電子戰能力落后,甚至可能連導彈庫存都捉襟見肘。
(圖3)
巴基斯坦則靠著中國提供的“技術杠桿”,用少量先進裝備實現了非對稱打擊。這種模式一旦擴散,印度要么被迫天價升級軍備,要么冒險擴大沖突規模。
莫迪政府(圖3)現在的沉默,恐怕是在權衡要不要拉美國下場——畢竟F-35才是殲-10C的真正對手,但代價可能是徹底倒向西方,失去戰略自主權。
碎片化的信息背后,三條脈絡已經清晰:中國軍工用實戰成績撕掉了“山寨”標簽,法國必須面對陣風神話破滅后的市場保衛戰,而印度則站在了軍備競賽與戰略調整的十字路口。
至于巴基斯坦,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一點:在現代戰爭中,買對武器比買貴武器更重要。當陣風戰機在PL-15E導彈打擊下,殘骸落于印度農田里時,這場較量早已超越了一場邊境沖突,它成了全球軍工產業重新洗牌的發令槍。
#瞭望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