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5月11日消息,近日,小米SU7 Ultra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陷入輿論漩渦。5月7日晚間,小米汽車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問題致歉,并給出了補償方案。
圖為小米SU7 Ultra引發爭議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圖據小米汽車官網)
一些選裝了4.2萬元碳纖維機蓋的小米SU7 Ultra車主認為,小米汽車此前曾宣傳過碳纖維挖孔機蓋版車型的賽車級碳纖維、雙風道空氣動力學設計、能輔助散熱、提升下壓力等功能,但實際上除了雙風道前艙蓋的外觀,內部結構與普通版幾乎一模一樣。
小米汽車方面表示,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我們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小米汽車稱,未交付的訂單可以進行改配,對已提車用戶和鎖單用戶贈送2萬積分。
但不少消費者對這一方案并不滿意,質疑其虛假宣傳,要求退車或重新定車。據小米SU7 Ultra準車主劉先生稱,他所在的維權群,目前群人數已達300人。
對此,有律師表示,如果小米汽車存在虛假宣傳,車主可針對前艙蓋主張“退一賠三”。
質疑實際功能與宣傳不符
多位車主要求退單
5月11日,劉先生告訴紅星資本局,今年2月底,他支付了2萬元的定金訂購了一臺小米SU7 Ultra,就是沖著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去的。小米汽車在官方發布的答網友問中表示,量產車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完全復刻了原型車,采用了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
小米集團(01810.HK)董事長雷軍在直播中曾提到:“我們不能只做個外觀,所以我們內部的東西也都要改。”他在微博也曾發文表示:“碳纖維前艙蓋,不僅改了外觀,內部結構也改了。”
但在4月底,有車主提車后拆解發現,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下的內部結構與普通版幾乎一模一樣,只多了一個支撐的塑料板。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有博主用鼓風機對著挖孔機蓋吹風,蓋在上面的紙巾毫無反應。
劉先生向紅星資本局指出,小米汽車在5月7日聲明中修改了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功能說明,把問題說成只是“表達不清晰”,這是在與車主們玩文字游戲,功能件變成裝飾件,這就是虛假宣傳。
劉先生稱,希望小米官方組織一個問答會,積極處理問題,而不是價值2000元的2萬積分。“現在已經承認貨不對版,為什么不讓消費者重新定車或退車?那兩個孔就是個裝飾,還能裝到SU7Pro上。”
疑似多名小米 SU7 Ultra 車主發布的視頻聯合聲明
值得一提的是,5月10日,雷軍通過個人微博公開回應近期狀態,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并透露曾因情緒低落取消會議、暫停出差及社交媒體互動。“原來雷軍沒參加(5月7日)那個公告的會議,‘表達不夠清晰’肯定不是他說的,希望他重新發個公告(解決問題)。”劉先生稱。
律師:車主可針對前艙蓋主張“退一賠三”
很多消費者認為,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挖孔機蓋的實際功能與宣傳不符,涉嫌虛假宣傳。
對此,北京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林威表示:“虛假宣傳行為的認定標準主要在于經營者是否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或服務的關鍵信息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里的“虛假宣傳”指的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導致消費者和用戶對其商品或服務產生誤解,進而促成交易,贏得市場,獲取利益的行為。虛假宣傳行為通常涉及經營者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關鍵信息的夸大或歪曲。
“在判斷是否為虛假宣傳時,需要綜合考慮廣告或宣傳的整體效果,以及消費者可能產生的合理理解。如果廣告或宣傳中的信息足以使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產生誤解,并因此作出購買決策,那么這種宣傳就很可能被認定為虛假宣傳。”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價格是4.2萬
廣東華商(揚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棟表示:“小米汽車如果存在虛假宣傳的情況,對于因為4.2萬元挖孔前艙蓋導致的誤導消費,補償方案應該覆蓋功能溢價的損失,車主可以針對前艙蓋主張‘退一賠三’。”
紅星新聞記者 吳丹若 編輯 肖世清
延伸閱讀
近日,小米汽車高端車型SU7 Ultra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涉嫌虛假宣傳引發輿論風暴。數百名已支付定金的準車主組建維權群,聯合發起無損退車訴求,要求小米汽車取消選裝費用并全額退還定金。
事件發酵背后,消費者對小米汽車宣傳話術與實際產品功能嚴重不符的質疑持續升級,部分車主自購設備實測視頻更將爭議推向高潮。
消費者實測揭露功能縮水
4.2萬元選裝件成“裝飾件”
“我花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竟然只是個擺設。”預訂車主李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情緒激動。他展示的煙霧測試視頻顯示,當鼓風機直吹前艙蓋挖孔區域時,氣流未形成有效導流,紙巾緊貼孔洞紋絲不動,這一結果與小米汽車官方宣傳的“雙風道高效導流”功能形成鮮明反差。
某博主自制的“風道測試”視頻截圖
李先生向記者透露,他在預訂SU7 Ultra時,額外花費4.2萬元選裝了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當時宣傳稱該部件完全復刻紐北賽道原型車設計,采用貫穿式風道結構,可提升下壓力并優化剎車散熱。雷軍本人也在社交媒體強調內部結構也改了,我信以為真才咬牙加錢。”
然而,李先生在網上看到關于小米汽車碳纖維雙風道煙霧測試視頻時,感覺自己被騙了。據已經提車的車主介紹,前艙蓋內側僅有兩處淺凹槽,未與剎車散熱系統形成物理連接。更令其憤怒的是,經第三方機構拆解檢測,該部件僅比普通鋁制機蓋減重1.3公斤,且未通過任何賽道級性能驗證。“所謂空氣動力學設計根本是噱頭,4.2萬元買的就是個帶孔的碳纖維皮膚。”
小米致歉被指“避重就輕”
補償方案遭維權車主集體抵制
面對持續發酵的輿論危機,小米汽車于5月7日晚間發布致歉聲明,承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并給出補償方案,對未交付訂單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免費更換為鋁制前艙蓋;對已提車或鎖單用戶贈送2萬積分(約合2000元)。
但這一方案并未平息車主的怒火,有小米汽車下訂車主表示,改配鋁制機蓋需重新排隊,等待周期長達30-40周,“等于讓消費者為小米的虛假宣傳買單”。更關鍵的是,2萬積分補償與4.2萬元選裝價格相比差距較大,“我們要求的是無損退車,而不是用代金券打發人。”
在某社交平臺上,有博主曬出維權群截圖,顯示已有超過300名準車主簽署聯名信,要求小米汽車在72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否則將集體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部分車主已委托律師團隊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虛假宣傳”認定標準,準備提起集體訴訟。
在車主維權的同時,多段由網友自制的“風道測試”視頻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其中,某短視頻平臺博主“只玩真實的**”發布的測試視頻點贊量已突破1.6萬次,視頻中,博主使用煙霧發生器對SU7 Ultra前艙蓋進行可視化測試,結果顯示氣流僅在挖孔區域短暫停留,未形成持續導流。
“這根本不是空氣動力學設計,而是典型的裝飾性挖孔。”汽車工程師王先生在觀看視頻后指出,真正具備功能性的風道需與車身散熱系統形成閉環,且需經過風洞實驗驗證,“小米的這個前機蓋顯然不具備其一開始宣傳的功能性。”
小米SU7 Ultra和小米SU7前艙蓋下方對比圖
小米高端化戰略遇挫
三個月兩次陷入輿論危機
此次風波暴露的不僅是產品宣傳問題,更折射出小米汽車在高端化進程中的供應鏈短板。據行業人士透露,該碳纖維前艙蓋采用熱壓罐工藝,生產過程需要涉及人工制作環節,單個模具制作周期相對較長。“選裝用戶平均提車周期延長2-3個月,卻換來一個‘樣子貨’,這種落差感加劇了消費者的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小米SU7 Ultra三個月內第二次陷入輿論危機。今年3月,該車型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導致3人遇難,引發公眾對電池安全性的質疑。而此次碳纖維風波,則將小米汽車“堆料營銷”的隱患徹底暴露。
李先生告訴記者,預訂的2萬塊錢寧愿不要了,也要討個說法。“大家都要退訂,是因為感覺被不實信息欺騙,我們當時這么信任雷軍的營銷,而不單單因為它(雙風道前艙蓋)是一個‘裝飾件’的問題。”從高速爆燃事故到如今的碳纖維爭議,小米汽車讓消費者對其產生了信任危機。
網友此前發布的小米SU7事故現場照片
針對車主訴求,法律界人士認為,若小米汽車被認定構成虛假宣傳,將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退一賠三”處罰。此前,某合資品牌曾因宣傳“自動駕駛輔助”功能與實際不符,被法院判決退還購車款并賠償消費者損失。
面對洶涌輿情,小米汽車尚未進一步回應,但董事長雷軍5月10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雷軍此時發布的這條動態耐人尋味,這場風波將如何收場,不僅關乎小米汽車的聲譽,更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營銷的標志性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