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5月11日,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就業驛站揭牌儀式暨“救助+就業”專場招聘會活動在佛山市救助管理站內舉行,該驛站作為全省首個設立在民政救助管理機構的特色就業驛站,通過深化民政、人社兩部門業務協作、政策銜接、資源整合,搭建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重點為就業困難人員、低保失業人員、務工不著臨時遇困人員等困難群體提供更全面、更優質、更便捷的就業服務。(5月11日《廣州日報》)
一座掛著“救助+就業”牌子的特殊驛站在佛山落地。當救助站里擺上招聘展位,當低保戶的檔案袋里塞進技能培訓清單,這座城市的溫情故事正翻開新篇章。它不再只是給困頓者遞上一碗熱飯,更要為他們點亮一盞照亮前路的燈。
有人擔心“救助站搞招聘”是花架子,可走進驛站就會明白,這是實打實的暖心工程。AI數字人“禪來云聘”把快遞員、保潔員的崗位推送給臨時遇困者,把工程師職位送到待業畢業生手里。就像老中醫開藥講究對癥下藥,這里的就業幫扶也講究“精準”二字。既能給急著找活的人備好立馬上手的崗位,也為想長遠發展的人留好成長通道。
這場幫扶行動最動人的地方,是讓受助者找回了尊嚴。企業HR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考官,而是化身“崗位推薦官”,因為知道每招進一個人,就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這種溫暖,比單純發救濟金更有力量。
驛站里“黨建引領”的牌子,藏著城市治理的巧思。民政局和人社局的數據通了,救助名單和企業用工需求在云端“握手”;異地商會的老鄉們成了“尋親特派員”,幫流浪人員找家的同時,還牽線老家的工作機會。這種“政府搭臺、大家幫忙”的模式,就像滾雪球一樣,把社會的善意越聚越多。從唐宋時期的施粥鋪,到今天的“救助+就業”驛站,我們終于明白:最好的救助不是養人一輩子,而是幫人站起來。
看著驛站里來來往往的身影,忽然想起老話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佛山這座制造業大城,正在用行動詮釋新時代的“漁”。它用科技縮短幫扶距離,用制度織就保障網絡,更用真心點燃希望之火。當受助者與初步達成就業意向的企業HR握手后走出驛站,他們的眼睛變得更加有光,他們的步伐更加堅定,他們對這座城市和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文/李蓬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