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波音公司CEO凱利·奧特伯格在日前的業績會議上激動地表示:如果中國航司拒絕接收我們的飛機,我們就不再為中國制造,甚至有消息說,他打算讓中國承擔百億違約金,但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將依據《民法典》對抗美方訴求。
眾所周知,在今年4 月 18 日、19日和21日的時候,我國連續退貨了三架波音飛機,這件事情給波音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按理說,你被連續退貨,尤其是被大主顧退貨,你高低也得展示下歉意,以后提升下質量,對吧?結果人家波音公司那叫一個狂啊。
而支撐他狂的資本是那些愿意向美國下跪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和馬來西亞,都表示愿意全款購買中國退貨的破飛機。也正是這件事情給了他們一種“你不要有的是人要”的心態。
有一說一,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而是政治問題。當美國對華飛機零部件關稅從25%飆升至125%,導致單架737MAX采購價從1.1億暴漲至2.3億美元時,波音并未選擇技術革新或質量提升,反而試圖通過政治施壓維持市場份額。這種將商業問題政治化的策略,折射出美國制造業已從“技術主導”淪落為“政治要挾”的生存模式。
印度航空宣布接收15架被中國拒收的737MAX,同時配合美國對華鋼鐵加征12%關稅。這種“經濟獻祭”背后,是莫迪政府試圖以27億美元軍購訂單換取美國F-35戰機的戰略算計。
但接盤代價高昂:每架為中國定制的飛機需額外投入200萬美元改裝費,且付款多來自中國租賃公司,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暴露了印度產業鏈配套能力的薄弱。
至于馬來西亞,他們之前因為MH370事故,導致航空公司信譽大幅下滑,難以購買新飛機,其機隊更新計劃依賴波音“插隊交付”,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中國退貨的全新飛機,他們自然樂得接收。
而且更重要的是,印度希望過接盤波音飛機換取美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沉默,馬來西亞則試圖以訂單換取美國對其在東南亞地區立場的支持。為此他們甚至愿意給125%的高額不合理關稅買單。
只能說中國對付美國,最大的困難并非來自美國本身,美國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夕陽國家,唯一的優勢就是存量。真正的困難,來自那些戰略短視,愿意為了一時利益下跪的小國,他們正在源源不斷地給搖搖欲墜的美國霸權續命。術霸權讓位于政治脅迫,產業鏈的忠誠度將取決于利益而非意識形態。印度接收的波音飛機需要在中印邊境沖突時依賴中國備件供應,馬來西亞的機隊更新受制于美國適航認證。只不過這種結構性矛盾終將反噬投機者。
而對于美國,將制造業優勢異化為地緣政治工具的行為,已導致其研發投入占比從2015年的8.7%暴跌至2024年的4.1%,西雅圖工廠已經淪為“空殼組裝車間”,而中國商飛嵌入37國供應鏈時,產業權力的天平已然傾斜。就算哪些國家愿意跪在美國面前也無所謂,美國的產業霸權不過是早一點完蛋和晚一點完蛋而已,根本不會出現決定性的轉機。
波音公司大可以把那些質量不佳,故障頻發的飛機,賣給那些愿意給美國跪下的國家,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嘛。但是用這件事情威脅中國,我只能說他們想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