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多地雨后,路邊小區冒出大量大蝸牛。這些家伙可不是普通蝸牛,是外來入侵"毒王"。它學名叫褐云瑪瑙螺,大家更熟的是非洲大蝸牛。
作為我國首批16種入侵物種,它的危害可不小。先說農林業,500多種作物都被它盯上了。
瓜果蔬菜、花卉苗木,它見啥吃啥胃口大。更嚴重的是,它還威脅咱老百姓的健康。身上帶著廣州管圓線蟲等一堆病原體,碰不得。
廣東有個10歲男孩,摸了蝸牛后頭痛發熱。最后確診腦膜炎,就因為接觸了這毒家伙。
您問為啥雨后它總冒頭?
水里待不了,下雨就出逃。爬行過的地方留下黏液,里面全是寄生蟲幼蟲。
蔬菜水果、毛巾馬桶,碰到殘留就有風險。有人覺得煮熟就能吃?這想法可太危險了。
高溫也不敢保證殺干凈,千萬別信這謠言。
再說繁殖力,平均活5到6年,一年產卵4次。一生能產6000多粒卵,這數量想想都嚇人。不僅破壞生物多樣性,還改變當地物種結構。
面對這難纏的家伙,到底該咋防治呢?
農業防治要清雜草、處理垃圾堆,斷它老巢。
物理防治選雨后人工捉,但記得戴手套別直接碰。撒點咖啡渣、石灰粉,這些都是蝸牛的克星。化學防治用專用藥,傍晚施藥效果更好些。
不過小區發現別自己噴藥,找物業或專業人員。
家里要是有小孩,一定反復叮囑別當玩具玩。
每次接觸可疑物品,肥皂洗手加酒精消毒。蔬菜清洗要徹底,葉背縫隙都得處理到。
您可能想問,北方會不會也出現這情況?目前主要在南方多雨地區,但防控可不能松懈。
這入侵物種一旦扎根,治理起來難上加難。
保護咱們的農田和健康,得從認識危害開始。
各位老鄉碰到這種大蝸牛,千萬別掉以輕心。及時清理做好防護,發現大量出現趕緊上報。關于非洲大蝸牛的防治,您那有沒有啥招?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讓更多人了解這隱患。天氣變化頻繁,多雨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大家出門留意腳下,尤其帶孩子的更要注意。
記住一句話:路邊蝸牛別亂碰,健康防護放第一。具體防治方法,可咨詢當地農業部門或植保機構。
不同地區情況有別,科學防控才最靠譜。以上建議供參考,具體措施請以專業指導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