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多萬年前的非洲草原上,你我的共同直系祖先南方古猿正蹲在蟻穴旁,用樹枝釣出一只肥嘟嘟的白蟻,然后一口咬下去瞬間在口腔里爆汁,這種滿足感讓南方古猿瞇起了眼睛。而當時的人類近親黑猩猩,每天能炫800-100只螞蟻,比當代打工人喝咖啡還勤快。
當然,除了黑猩猩外,大多數雜食性的靈長類動物都以昆蟲為主要的肉食來源。但是,人類卻在肉食來源上的變化越來越大,到最后昆蟲竟然成了人類零食一般的存在,這究竟經歷了啥呢?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蟲子: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
雜食性的靈長類動物統一的把昆蟲作為主要肉食來源其實是有道理的。我們以白蟻為例,100克的白所含的熱量相當于3碗米飯(613大卡),而像蟋蟀這種個頭稍大的昆蟲其蛋白質含量是牛肉的2倍,所以,別看昆蟲不大,但補充能量上卻一點也不含糊。
其次,昆蟲雖然體型不大,但是獲取的難易度較低,什么草木的根部,樹木的枝葉軀干上,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除此之外,昆蟲還自帶維生素大禮包,鐵、鋅、B12等微量元素管夠,畢竟雜食性動物對肉類是有需求,但不是主食,而昆蟲可以滿足基本可以滿足這種需求。
不過,在所有雜食性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卻“出軌”了,在其他靈長類動物經歷了數百萬年依然吃著昆蟲補充蛋白質,偶爾能撿到一些其他食肉動物吃剩的肉時,人類的祖先突然挺直腰板說:"這破樹枝老子不玩了!老子要大口吃肉!"于是,慢慢的昆蟲成為了人類肉食來源中幾乎等價于如今零食的地位,甚至到了如今,許多人看到各種昆蟲難以下咽。
人類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經歷了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類的“餐桌革命”。
人類的“餐桌革命”
昆蟲曾經也是人類祖先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在經歷了三次"餐桌革命"后,人類把蟲子踢出了主要朋友圈。
第一次革命:直立行走的蝴蝶效應
人類并不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智人)才站起來的,我們將視線拉回到幾百萬年前,那時候人類最早的直系祖先南方古猿就已經站立行走了,只是當時它們只會站立行走,并不是常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站立行走的比重越來越高。當真正站起來的那一刻,人類就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首先就是骨盆變窄導致胎兒早產,新生兒腦容量只有23%,對比我們的如今最近的近親黑猩猩,它的寶寶出生腦容量就有45%;其次是大腦變"電老虎",什么意思呢?我們的大腦每天吃掉身體20%能量;最后是腸道縮短1/3,從12米縮到8米,騰出能量給大腦升級。
發現了嗎?人類在直立行走后,需要的能量要比之前更多,這時候如果還靠吃昆蟲續命,就像用5號電池給特斯拉充電——根本帶不動!研究發現,人類每天要比猿類多吃400大卡才能喂飽大腦,相當于多吃2000只螞蟻。雖然螞蟻不難獲取,但是每天多吃兩千多只可是非常的耗時的。
但是,多出的這2000只螞蟻能提供的能量,一塊牛排就足以解決了,也就是說吃肉,吃大肉能更快速的解決人類對能量的爆炸需求。(相比較其他靈長類而言)
第二次革命:玩火玩出降維打擊
正是因為這樣,人類開始了與食肉動物一樣的茹毛飲血的生活。但是到了距今約79萬年前,偶爾能吃到山火燒死的動物肉的人類,終于得到了大腦的回饋-掌握了火攻技能,這次將昆蟲直接打入了冷宮。
首先肉從生到熟,它的吸收率從50%飆到90%,相當于開了營養外掛;其次火烤昆蟲慘變焦炭,螞蟻一烤就成灰,螞蚱直接變黑煤球;最后是寄生蟲風險大跳水,生吃蟲子32%概率感染,熟肉不到1%。
舉個例子:同樣獲取100克蛋白質,抓昆蟲要花4小時,而獵頭野豬能管全族三天,而且昆蟲在人類控火的初期很難做到燒熟了還不燒焦,而大塊肉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相比之下還更安全(寄生蟲少了)。
第三次革命:馴化革命
到了距今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啟了馴化之路,先是馴化各種植物,當人類種下第一粒小麥時,人類就和昆蟲徹底鬧掰了。
因為1公頃麥田=400萬大卡,完爆昆蟲的80萬大卡(同等面積大密度出現的昆蟲),當然這是素食食物。在人類馴化植物的同時,馴化動物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隨著豬牛羊雞等動物的馴化,人類逐漸的有了穩定的肉食來源。
與此同時,原本許多可以當零食吃的昆蟲從零食變死敵,因為人類開啟了農耕時代,許多昆蟲對農作物是有危害的。這場革命最狠的是重塑了食物鄙視鏈——從此"肉食者"指貴族,"吃蟲的"成了野蠻人標簽。就像今天喝星巴克的看不上拼多多九塊九包郵,古人吃上牛排后也嫌蟲子low了。
最后是人與蟲的恩怨情仇
人類在漫長的與昆蟲的恩怨情仇中,對昆蟲其實是逐漸的驅離的。首先是人類進化出昆蟲識別外掛,比如黃黑條紋=死亡代碼(黃蜂警告?。?,再比如超過4條腿自動歸類危險物(許多帶有毒性的昆蟲),還有蠕蟲警告,每秒3-5次扭動最讓人起雞皮疙瘩(想象一下糞便里的蒼蠅幼蟲-蛆)。
也就是說,昆蟲逐漸的在人類食譜中占比減少的過程中,人類也逐漸的發現了它們的弊,本著趨利避害的本能,它逐漸的就被淡出了人類的肉食食譜。
其次是社交力。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動物就有“王”,而王的判定標準其實也影響了昆蟲的地位,隨著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人類狩獵史拉開了帷幕。而狩獵野牛=力量值MAX,但掏螞蟻窩就相當于戰五渣,這種人顯然是不會被族群所接納的。
同時,在資源匱乏的原始社會,肉可是社交貨幣,200公斤牛肉能收買人心,但蟲子只能獨享。再加上求偶鄙視鏈,用獸骨做首飾的是高富帥,用蟲殼的像撿破爛,更加將昆蟲逐漸的變成了人們厭惡的存在。
從挖到一條蟲子高興的嗷嗷大叫到看到蟲子發出尖叫,這其實是一部濃縮的人類進化史,它是人類從與野獸無疑的茹毛飲血的時代走向了地球生物鏈頂端的縮影。而這場300萬年的飲食博弈告訴我們:進化是場豪賭,因為我們丟掉吃蟲技能包,換來了稱霸地球的大腦;文明會自我打臉。農業讓我們擺脫昆蟲,卻陷入生態危機死循環;未來需要重啟智慧,當2050年百億人口擠爆地球,或許我們會重新蹲下,撿起曾被嫌棄的六腿珍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